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存贷比改革不能隔靴搔痒

2014年06月16日 13:56    来源: 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    

  随着中央银行短期内两次定向降准的相继落地,“微刺激”的调控思路愈发清晰。伴随这股“微刺激”之风,争论多年的商业银行存贷比考核指标亦有望动刀在即。

  日前,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公开表示,银监会将对存贷比指标的计算方式进行微调,以满足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需要。

  75%的存贷比考核标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曾在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抑制银行激进的信贷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这项监管指标的监管有效性正在逐步降低。

  从最初级的月末、季末冲时点揽储,到各种“影子银行”类的金融创新,再到疯狂做大的同业业务,商业银行已经有各种方式来规避僵化的存贷比监管指标对其的抑制。

  为了制造数据层面的合规,这些规避监管的手段、创新让不少金融资源消耗在了体系内部,而没能给予实体经济实质性的支持。更可怕的是,这些举措带来了不少现有监管体系未能覆盖的风险。

  “影子银行”的爆发式增长,去年六月的流动性风险等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均发生在银行体系存贷比指标完全合规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项监管指标已很不合时宜,亟待变革。

  然而,想要对存贷比指标有所改变却非易事,因为这不是一项简单的监管要求,而是写入我国《商业银行法》的明确条例。正因如此,业界判断,银监会此次也只能从存贷比的计算口径着手,对存贷比的一些算法进行调整。

  适度调整存、贷的统计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银行信贷投向小微企业、“三农”等需要信贷支持的领域。但一刀切、僵化地75%考核要求依旧难以从根本上突破。

  这意味着,如果在立法层面无法实现突破,存贷比指标所带来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制约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应影响会依旧存在。这些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当前其他“微刺激”政策的效果。

  可以想象,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要针对一部对金融系统有重大影响的法律进行修改有许多困难,需要走既定的程序,更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一过程正是解决当前矛盾,能让改革深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们认为,既然已经意识到存贷比监管指标在当前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借助这一轮深层次改革的趋势,尽快启动《商业银行法》的修订工作,修改、完善存贷比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机制。否则,其余的变革都是在现有框架下的无奈之举。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存贷比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项重要的监管指标才能在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应有的效应,在调结构、促发展的大棋局中扮演重要角色。(社评)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