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对于半年来国内外中国经济的悲观论、怀疑论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访问欧洲期间说出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察形观势,运筹帷幄。李克强总理之所以对中国经济如此自信,是基于对经济实情的深刻把握。半年来,为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稳中发展,中央决策层在经济治理中着力处理好“快与慢”、“放与管”、“内与外”等辩证关系,取得积极成效。
在增长之辨上,既要保速度,又要保稳度。经济发展不可“唯速度论”,但经济增速本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举世瞩目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会引来国际围观。在相对走缓的一季度之后,从第二季度起,市场上关于中国政府是否出台强刺激措施“救市”的讨论不绝于耳。
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中国政府选择创新宏观调控,采取“定向调控”,“精准发力”举措,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保持了经济的总体平稳运行。“确保经济增长不突破就业的下限,CPI不突破防通胀的上限,使经济运行始终处于合理区间,”李克强说,有信心中国经济实现今年7.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而且也将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对经济增速的承诺给世界经济吃下了“定心丸”。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特里谢日前在北京说,“7.5%的增速对其他主要经济体是个梦想”。但他相信,中国可以做到。
海外观察人士指出,现在到了外界必须要适应中国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时候了。马修斯亚洲投资策略师罗福万说,要学会适应中国的经济波动。波动性上升并不意味着灾难即将来临。正相反,这是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和观念转变所产生的结果。
在放管之争上,既要“放得下”,又要“抓得牢”。半年来,中国政府继续积极推动简政放权,强调在“放”的同时加强有效管理。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数量同比显著增长;国务院承诺在去年取消下放4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基础上,今年再取消下放200项以上;交通、能源等领域80个示范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为民间投资打开“垄断之门”……在做好服务的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保证市场更加公平有序。
目前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和“先手棋”的改革正在发挥稳增长的作用。这些改革措施坚持市场化导向,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完善市场体系。用权力“减法”换取经济活力的“加法”甚至“乘法”效应,有利于抵御经济风险。
面对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作为市场主体的跨国公司给中国改革投出了信任票。《彭博市场杂志》今年最新评比排名的全球22个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以营商自由度等指标连续第三年荣登榜首。
在供需调节上,既要扩大内需,又要创造外需。中国正与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加强贸易、投资、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合作,结出了丰硕的经贸合作果实。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期间,共签署120多项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争端。李克强总理5月出访非洲,中方表示将参与非洲互联互通建设,支持非洲工业发展进程;6月访问欧洲期间,中英签署超过300亿美元的大单,授权中资银行担任伦敦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半年来,经济治理改革实效显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虽然工业增速回落,但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延续了GDP占比超第二产业的势头。同时,消费拉动力也明显增强。中国经济正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展望下半年,嗅觉敏锐的国际市场人士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已在增强。高盛公司近期的一项最新研究预判,中国经济在下半年将企稳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