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融资打新风险高市民“尝鲜”须谨慎

2014年07月07日 08:44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房伟

  “目前正加紧研究细则,过几天就要推出了,门槛不算高,预计只要持有的股票市值5万元左右就可以了。”昨日,甬城一家券商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不断升温的“打新潮”,甬城券商正在抓紧创新推出中小散户的股票质押融资业务。

  据了解,随着日前第二轮ipo重启,打新热潮再度掀起。而针对众多中小散户申购资金不足的困难,不少券商推出门槛远低于融资融券的股票质押式融资产品。

  股票质押融资门槛或低至5万元

  “以前股票质押融资一听就是‘高大上’的,都是针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者是高净值客户的,融资额动辄都是以百万、千万元计的。”上述券商负责人告诉记者,但近期要推出的业务门槛低至了5万元左右,“所以主要还是针对有需求的散户。”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经有不少券商推出了质押式打新产品。其中一家券商宁波营业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门槛是股票市值原则上不小于20万元,融资期限有两款,15天和30天,融资成本分别是7.8%和8%,可随时提前购回还款,所融资金也不限使用次数。

  而另一家券商也要求客户证券账户净资产合计20万元以上,融资期限分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两种。前者有7天、14天和28天三个期限,无固定期限的则支持客户随借随还。

  “股票质押范围是沪深500指数范围内,要蓝筹的。”不过该券商宁波营业部的工作人员说,“目前该业务在部分网点试点,宁波还没推出,预计很快了。”

  据记者了解,此类产品低于融资融券门槛,可以帮助中小散户增加新股申购资金,提升中签几率,而且操作灵活,不过质押率相对较低,“除了st股、次新股等,绝大部分股票都可以质押融资,但主板股票质押率一般能达到5折,中小板股票质押率一般在3-4折,创业板则在3折以下。”一家券商宁波营业部的分析师说。

  融资打新成本较高未必合算

  不过,对于这类股票质押式融资打新产品,也有一家大型券商中山东路营业部的分析师向记者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其实这种业务的本质和银行贷款差不多,而且成本很高,用这个方法去打新未必合算。”该分析师告诉记者,他们暂无这样的产品,一般都是小型券商在推,因为他们之前计算过,现在打新中签率平均只有0.4%,在这种情况下,融资打新并不划算。

  通过对比多家券商发行的股票质押式融资产品,记者也发现,借款利率方面根据期限的长短有不同的设定,但大部分产品的年化利率在8%到13%之间。此外,客户还要缴纳经手费和质押登记费。

  “对于大多数散户打新投资者来说,毕竟资金规模小,这就要考虑到打新的中签率可能不高,而按照目前的年化利率来算,再加上手续费,成本比较高,投资者还是要理性考虑。”该分析师说。

  “而且如果仅仅支付一些利息还算好,要是买到类似于华锐风电或者海普瑞这样破发的新股,投资者的亏损就更大了。”不少分析师认为,在新股发行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很可能会出现极高的中签率,融资打新的投资者有可能会全部中签,而这种高中签率的新股,极容易出现上市首日便破发的情况,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将面临不得不割肉的窘境。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上半年房企融资 同比增长七成多      2014年07月07日
  • · 军工股获融资客热捧      2014年07月04日
  • · 融资客三大主线备战7月“暖行情”      2014年07月04日
  • · 航天机电融资买入近亿元      2014年07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