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北京7月24日讯(记者 郭文鹃) 时隔3个月,沪指终于一扫阴霾,放量收复2100点关口,银行、地产、券商等权重股领涨。截至7月24日收盘,沪指报2105.06点,上涨1.28%;深成指报7503.40点,上涨1.74%,成交双双突破1200亿元。对于此波反弹行情,华泰证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师徐彪说,“政策东风频吹,同时部分经济数据逐步回暖,引发投资者上调了对下一季度经济预期,因此盘面上出现重大突破。”
今年4月以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措施,涉及铁路、棚改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方面,市场预计将为相关产业带来增量资金。
从宏观经济基本面来看,尽管近期发电量、运输量等反映经济实质运行的指标改善有限,但先导性指标采购经理指数(PMI)已经出现明显上升。
7月24日,汇丰公布了中国7月制造业PMI初值为52.0%,为连续第4个月上升,并创造了2013年2月以来18个月的新高,这预示着7月份企业生产经营回升力度较大。“本波反弹预计将持续到今年第四季度,并有望逐步放大。”中信建投策略分析师周金涛说。
当日两市分化严重。在主板报喜时,创业板大跌2.73%,报收1293.09点。不少券商建议,投资者在增配股票的时候,应注意短期内主板和创业板的“跷跷板效应”。一般来看,短期内,地产、有色、煤炭等周期性行业崛起意味着新兴产业应声下跌。“当然,如果市场环境发生真正改善时,两类公司都能享受增长的福利。”周金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