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世熙传媒刘熙晨: 模式节目市场将进入井喷期

2014年08月02日 07:30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据悉,公司将在明年上半年开始准备上市材料,暂定创业板上市

  编者按:近年来,文化消费的兴盛推动了文化传媒类公司的成长,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上市公司已经成为行业翘楚。文化传媒业的发展离不开诸多领军人物的智慧,本报今起推出文化传媒大佬系列访谈,希望通过与大佬的对话,能够分享他们的智慧,知了行业现状,远瞩行业未来。

  ■本报见习记者 陈妍妍

  在很多电视人眼中,电视市场远比房地产、制造等行业“凶险”。

  “因为这是个导向的市场,节目导向是第一位的,导向是‘一’,其他都是后面的‘零’,包括品质、舞美、灯光、导师、明星等等,都是‘零’,有了导向,‘零’越多,我的价值就越大。导向不对,也就是‘一’没了,‘零’再多,也是‘零’。”在接受《证券日报》专访时,世熙传媒董事长、CEO刘熙晨表示。

  1991年,刘熙晨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的是广播电视专业。毕业后,刘熙晨曾先后任职于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1996年,刘熙晨跳出体制下海经商,做过代理商、广告活动策划等,2000年创立北京环球视业电视节目策划有限公司,2004年创立世熙传媒。

  2006年,世熙传媒获得英国广播公司(BBC)《Strictly Come Dancing》节目中国地区独家模式授权,携手湖南卫视和香港TVB联合制作了中国版《舞动奇迹》,在大陆和香港同步播出,成为中国第一个引进、制播国际节目模式的民营传媒企业,刘熙晨成为“中国模式节目引进第一人”。

  2013年5月,世熙传媒获得了广东广电基金4000万元融资,这也是节目模式行业内的首次融资。2014年4月,世熙传媒获8000万元第二轮融资,估值5亿元。至此,广东广电基金、北京文创产业基金均成为世熙传媒股东。

  据悉,公司将在明年上半年开始准备上市材料,暂定创业板上市。

  熬了十多年苦日子

  近两年才开始好过

  谈起创业之初,刘熙晨坦言,“可以说,所有人做企业的时候,在前期经历的困难,我们都经历过。反过来说,我们经历的一些挫折,是很多创业的企业,不曾经历过的。”

  当初之所以会摔跟头,刘熙晨总结说,更多的是不懂市场,如果只是靠一个电视人的创作激情去做企业就一定会摔跟头。不懂市场包括不懂客户,不懂运营,甚至是不了解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最早我们做《舞动奇迹》的时候合作的平台其实是浙江卫视,不是湖南卫视。最初我们是想在北京制作,传输到浙江卫视播出。但当我们准备了两三个月,发布会都开完了之后,东方卫视宣布要做《舞林大会》,而且播出时间要抢在浙江卫视之前。当时浙江卫视的实力明显不敌东方卫视。后来我们的客户就跑了”刘熙晨回忆说,当时浙江卫视一时拉不来广告,这个项目就被迫搁置了。

  “最后我们不得已找到了湖南卫视,湖南卫视的欧阳常林台长说‘我给你配最好的团队,我让做李宇春那届超女的总导演王平做总导演,你们别自己做了,我们来做吧!于是我们就授权给湖南卫视做了。”

  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引进模式的先例,基本都是跟风模仿国外模式。而湖南卫视由于在2005年就做了《超级女声》,该节目名扬海外之后,国外一家著名模式公司发了一个声明,指责节目抄袭,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力。“所以考虑到自己品牌的国际性,湖南卫视率先意识到要引进模式。”

  此后,刘熙晨就与各大卫视展开合作,专做海外模式节目的授权。

  “真正按照国际化的模式运作成功的,世熙是第一个,没有之一。”刘熙晨强调,“就是按照电视节目模式国际化的商业模式,包括怎么卖,怎么授权,怎么付费,授权之后你的权利、义务是什么,我们规范地做成了第一单。”

  但由于电视台回款比较慢,加上市场开放度不大,世熙早些年经常有发不出工资的时候。 “在去年之前,每年都有一次到两次,这个月发不了下工资了,然后后面两个月一起发。当时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更好的产品,但你又不得不在这个早期的市场上打拼。”

  市场是残酷的,但出于对电视的热爱,刘熙晨选择了坚持。

  “当你做了别的行业,再转到这个行业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想做别的行业。它给你的满足感,远大于别人生产一个电冰箱,建造一座楼房,因为你生产的是精神产品。”

  在互联网时代,不少80后、90后都可以成为“一夜暴富”的企业家,IT业可以有28岁的上市公司老总。但是,刘熙晨认为传媒行业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一直坚信在传媒业,能成为上市公司老总的人一般要在40岁以后,因为他要在这个复杂的环境里面把控大局,一定是需要历练的。”

  市场进入井喷期

  世熙加速扩张

  从第一档模式节目的引进,至今已经历了近十年,但真正火爆也就近两年的事。

  虽然从2004年开始民营企业就可以拿到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但到两年前,这种制播分离的开放程度都不大,电视台还都是自己做节目。这主要归功于模式节目的市场化发展。

  “早些年,电视台没有引进意识,只是模仿国外的模式,后来发现自己做的质量与正版引进的相比就是有距离。直到2009年,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才开始购买正版的模式。自此,节目模式成为了中国电视台公认的产品。”

  “两年前想做也做不起来,因为市场没有起来,现在这两年市场起来之后,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2010年可以视作节目模式市场的分水岭。《中国达人秀》的成功让各大电视台意识到好的节目模式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随后,各大电视台纷纷开始向外寻求好的节目模式,节目模式一度成为行业热词。熬过艰难时期的世熙传媒也开始盈利。

  所谓的模式节目引进主要是以节目制作手册为主,俗称“宝典”,还包括对方派出的发行制片人的指导。但光有模式还不够,还要有制作团队。刘熙晨坦言,直到这两年,优秀的制作团队才开始形成。

  “同样的模式,不同团队做出的效果也不一样,这里面有经验的因素,也有对模式理解的深浅,执行力的强弱等。所以团队一下子成了稀缺资源,电视台发现自己的团队不行了以后就开始在社会上寻找。再加上近几年,真正做出现象级节目的,都是极少数很优秀的团队。市场对团队有需求,使得电视内容生产进一步市场化。”

  那么,什么样的模式是好的模式呢?

  在刘熙晨看来,模式节目其实是一种制作方法,是人家都做好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真正好的模式,所谓本土化是不需要太多改动的,就把里面的角色都换成中国人就是本土化。比如像好声音,没有改任何东西,选手是中国人,导师是中国人,主持人是中国人,只要把人变过来,讲的就是中国人的情感,就是中国人的故事,不需要改。”

  当然,也有一些小的模式、一般的模式需要改动,特别是有些中国不允许播放的东西,例如巨额奖金、涉及性的内容,还有一些显示人性丑陋一面的模式是不能引进的。

  “真正的好模式是全世界通用的。”刘熙晨介绍说,“我们现在也有专门的模式研发团队,在研发中国自己的模式节目。模式节目创新的唯一标准就是,你的模式可以在不同国家之间授权。一定要有某个国家的电视台愿意使用你的模式,愿意让你这个授权来制作你这个节目。”

  在刘熙晨看来,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空间是巨大的,因为中国的频道太多了,三十几个综合卫视、综合频道,然后还有几百个省级地面频道,还有好几百个城市频道,这在全世界都很少见的。这些频道需要内容,一旦他们的市场需求被发掘出来,这在全世界都是很少见的一个大的市场。

  同时,刘熙晨预测,未来两三年内,创业板会出现三四个节目制作公司,届时,市场的二八定律也就出现了,三四家上市公司会占有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份额。

  现阶段的世熙,正处于迅速扩张阶段,计划在明年年初提交上市材料。“一方面,目前行业内的公司规模都不会太大,都是中型的和小型的企业,但在两三年后,市场就会是另外一种状态,我们要把握时机,走在前列。”

  在采访期间,记者发现,不少员工都是直接向刘熙晨汇报工作,他坦言,现阶段基本都是事必躬亲,因为还没有到可以放手不管的时候。

  今年要做15个节目

  天花板在于制作团队

  吸引融资后,近两年,世熙加速扩张,自制节目数从2012年的三四个,增加至2014年的9个,2014年在做的节目数量达到15个。

  遗憾的是,世熙至今还没有打造出“现象级”节目。如今,行业老大显然是拥有《中国好声音》这档拳头产品的灿星制作。在刘熙晨看来,品牌节目与盈利决定你在这个市场中的排名,目前,灿星显然是第一的,但世熙肯定是属于行业前三名。

  “现在我们所有的节目都有外方人员参与,今年的15个节目中,会有三个是我们重点打造的,希望能从中出现‘现象级’产品。”

  目前,模式节目制作公司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电视台委托民营公司制作,民营公司承制,收取制作费;第二类是民营公司拥有节目除电视台外的版权,同时参与电视台广告分成;第三类是完全由民营公司投资制作。

  “此外,我们还与一些地面频道联合制作节目,这是我们的创新。”

  与各大电视台打交道二十多年,刘熙晨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首先,一定要有客户意识,对我们而言,客户主要是电视台,我们与全国三分之一的卫视都有过合作,与一些地面频道也有合作,今年也开始与央视谈合作,不同客户会有不同的要求;第二就是要有成本意识,如何控制成本是很重要的;第三个就是产品意识,如何通过一种工业化的流程,让我们的产品有一个质量的保证。

  在刘熙晨看来,目前,市场并不缺资金,缺的还是人才和成熟的制作团队。“我们现在的制作力量还是不够的,天花板还是制作团队。人是我们现在的稀缺资源,真的优秀的制作人很少。一方面我们也在培养自己的团队,光年轻团队就有将近十支。另外我们也会引进一些成熟的团队。”

  与大部分文创企业一样,世熙传媒大部分员工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刘熙晨不无感慨地说,管理好80后、90后是一个课题。“他们很多人有想象力,这是年轻人的优势,但是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问题,而且我们这个行业需要经常熬夜,主要就是靠80后、90后在做事情。但是这些年轻人不成熟,导致一些负能量的滋生,所以激发员工正能量需要公司付出巨大的努力。”

  刘熙晨总结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两点心得,首先,要求员工成为三型团队。第一是学习型,要向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学习,要有归零心态,不要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第二是市场型,对客户要有服务意识,同时要注意成本管控;第三是创新型。其次,公司强调“一家亲”,因为这个行业需要经常在一起加班,员工要心心相印,沟通默契,互相认可,像一家人一样。

  “熙字,有娱乐的意思,我们公司的氛围也是轻松、愉快的,虽然现在大家都很忙。”

  熙字,还有旺盛的意思,刘熙晨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蒸蒸日上。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