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滚出月饼界戏言难成真 五仁竟成单品销量之冠

2014年09月10日 07:46    来源: 成都商报    

  “五仁月饼真是黑暗料理,快滚粗!”

  去年中秋,一个“五仁滚出月饼界”的话题在网络上突然爆红,也让延续了百年传统的五仁月饼“躺枪”。如今一年过去,记者昨日从“淘宝指数”市场细分统计数据看到,无端被黑的五仁月饼不仅没有“滚粗”,反而还成了销量最高的单口味月饼,着实有些让人意外。

  “月饼销售额同比增长141%”、“大闸蟹最近7天成交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635.8%”……各大电商统计出来的交易数据显示,节日期间大闸蟹、月饼、白酒等消费品的销量同比均出现大幅增长。另外,尽管多数消费者有着中老年人爱买月饼的惯性思维,但数据证明年轻人更爱网购月饼,尤其25到34岁的群体成为网购主体。

  大闸蟹单位采购几可忽略不计

  从8月开始,电商围绕中秋为主题的销售大战就已提前打响。从今年的促销情况来看,包括淘宝天猫、京东、一号店、苏宁等多家电商平台都推出了不同程度的优惠促销活动,品类主要包含与中秋相关的月饼、大闸蟹等生鲜产品。

  成都商报记者查询“淘宝指数”(来自于淘宝网、天猫的后台成交明细数据)统计的相关节日消费信息,月饼消费量在自8月初明显上升,8月15日左右开始急剧增加,到9月2日达到成交顶点。截至9月8日的销售趋势显示,月饼最近30天的成交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99.4%。更惊人的是,大闸蟹最近7天成交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635.8%,最近30天的成交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573.3%。

  此外,记者从一号店了解到,8月29日~9月5日一周的销售数据显示,中秋热门销售品类中月饼销售额同比增长141%、大闸蟹同比增长103%,酒类同比增长108%。9月1日上午10点整,1号店启动大闸蟹促销活动,计划的30万只大闸蟹在活动开始后仅3小时48分就完成。

  来自京东的数据显示,从8月29日到9月4日短短7天时间,食品销售额破亿元,仅第三方商家就卖出超过1万张大闸蟹礼券。京东方面表示,从平台数据来看,相比往年,普通消费者成为绝对的采购主力,企事业机关单位采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平价、去包装化释放购买力

  谁在买月饼?数据证明,年轻人更爱网购月饼,尤其是25到34岁的群体成为网购主体。另外,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消费诉求点,如年轻人买月饼主要是为了吃,中年人买月饼多为送礼应酬,老年人买月饼则更多是为了节日应景。

  目前各电商网站的中秋相关促销基本已进入尾声。分析人士指出,与电商促销的火热场面相比,消费者对促销活动不再盲目冲动,购物消费也更为理性。从热销的月饼产品来看,普遍呈现“去包装化”的现象,以往奢华包装极为少见,中低端月饼的销量较好。

  京东数据显示,从平台的销售情况看,以纸盒包装为主的100元以下月饼占比达50%,而以铁盒包装为主的150~199元的月饼占比约30%,200元以上月饼占比不到20%。消费者更看重品牌、健康、创意等元素,中低端月饼、性价比高的月饼占8成以上市场份额。

  类似的消费偏好出现在国内多个大型电商平台。记者昨日从“淘宝指数”市场细分统计数据看到,中秋节期间排热销榜前十的月饼中,有7种售价在100元以下,超过150元的只有一种;种类上,广式、港式月饼最受欢迎。一直被“嫌弃”的五仁月饼竟成销量最高的单口味月饼。平台上排名前十的大闸蟹礼盒价格都在300元以内。

  一号店相关负责人店也向记者表示,今年热销的月饼礼盒均价在110元左右。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在价格方面,电商与线下实体店的差距逐渐缩小,但部分消费者网购的习惯逐渐形成,且网购习惯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网购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重压渠道。对于各家电商来说,通过专业定制锁定其目标人群,也成为其重要手段。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赵萍表示,电商企业要做到真正舍得“让利”,否则就会被视为“鸡肋”,无法调动起消费者的购物欲望。成都商报记者 杨舸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