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正面临传统产业的软着陆、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以及新旧经济模式交替碰撞等问题和变革,这并不是“经济增长下台阶”能简单解释和概括的。通过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以流动性为索引研判债券市场,我们认为债市慢牛基础尚在。
经济“新常态”下
流动性上升为债市核心变量
基于过去的投资经验,债市的判断主要是基于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债市供求。尤其债券行情与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负相关属性,是以美林投资时钟为代表的大类资产配置的主要逻辑之一。虽然长期来看这种逻辑基础未变,但中短期来看流动性已逐渐上升为核心变量,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经济“新常态”导致周期性弱化。由于新兴产业仍未成型而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本应通过补库存、设备更新等效应带动产能周期和库存周期进入良性循环的动力不足。换句话说,有效的内生性需求不足或已成为中短期的常态,经济周期性弱化。
第二,通货膨胀的货币属性将增强。过去中国由于外汇占款派生基础货币而一直处于货币超发,但并没有出现恶性通胀,其重要原因是超发货币被房地产的繁荣所吸收。随着这一因素的消退,流动性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将逐步上升。
第三,货币政策而不是财政政策有望主导宏观调控。一方面,随着投资拉动经济作用的弱化,财政政策短期作为宏观调控的力度或有限。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余地”较大尚有定向调控空间,且具有更灵活、更量化、政策成本更低的优势。
第四,市场情绪对流动性敏感度显著提升。2013年的钱荒已令债市对“央妈”敬畏有加,2014年二季度以来的牛市行情逻辑亦主要是“定向降准”带来的流动性乐观预期。尤其是以票息策略为主的配置盘,对流动性的敏感度显著提升。
降息周期已启动
进一步放松意愿不强
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4%,未达7.5%的全年目标,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存在“保增长”压力。由于房地产景气不断下行,而财政政策力度有限,即使考虑加大铁路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因素,基建等投资对房地产投资的对冲效果也将不断减弱,需要货币政策的有力支撑。基于此,央行于4月和6月两次定向降准,7月通过PSL释放近万亿基础货币,主动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引导短端利率下行,并于近期提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这种数量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实质上可视作降准、降息周期的起点。
CPI近期无忧是货币政策敢于宽松的大前提,是债市维持高景气的定海神针。降准降息一旦启动,至少在短期不太可能逆转,因此,债市的牛市基础尚在,资金市场利率有望维持低位,有利于息差策略。
不过,今年4月启动定向降准后,上半年货币政策直接拉动了以GDP、PMI为代表的经济指标,但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M2“已明显高于全年13%的预期目标”后,在央行加大窗口指导力度的背景下,7月M2同比回落至13.5%,8月M2进一步回落至12.8%。在此影响下,8月PMI应声回落,经济再度显露疲态。
这一方面证明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意愿其实不强,另一方面证明经济数据对流动性和货币政策非常敏感。7月份,债市在经济回升和货币政策收缩预期下经历一波调整,标杆利率上行近30bp。这种逆周期博弈或将贯穿2014年下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债市的波动可能加剧,给交易盘带来波段操作机会。
值得关注的是,本轮牛市中信用利差快速缩小,且主体评级越低,回落幅度越大。“台风来了,猪都会飞”。在违约风险不大的时候,我国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流动性风险,因此在流动性主导的牛市中低评级品种尤其受到青睐;然而,由于违约风险逐渐暴露,目前处于低位的信用利差实则非常脆弱,拉大修正的空间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