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阿里IPO一票难求:嘉实意外折戟 组团打新遇冷

2014年09月22日 15:35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声势浩大的IPO吸引了全球资本市场的目光,也造就了不少千万富豪。但对于组织国内投资者出海打新的中资机构而言,最终结果却冷热不均。其中,嘉实资本阿里新股投资系列专项管理计划甚至在此次新股争夺中颗粒无收,只能无缘这场饕餮盛宴。华夏、博时、融通等机构旗下产品虽得以获配阿里新股,但总体数量并不可观。

  中外机构混战 阿里新股争夺激烈

  美国东部时间9月19日上午,阿里巴巴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其在18日公布的IPO定价为每股68美元,上市首日经过十轮公开竞价,其开盘价涨到每股92.7美元,最终收盘报于93.89美元,较IPO定价上涨38.1%,这一涨幅超过今年美股科技股IPO26%的平均涨幅。

  阿里巴巴此次IPO新发行1.23亿份ADS(美国存托凭证),限售股东出售1.97亿份ADS,IPO完成后阿里流通股数量为3.2亿ADS。按照发行价68美元计算,阿里本次融资额达217.6亿美元。在“买到即是赚到”的资本狂欢背后,对于阿里巴巴IPO配售份额的争夺战硝烟弥漫,中外各路机构纷纷大单认购。事实上,阿里巴巴路演刚开始两天,所接受的投资意向订单就已经超额。

  “此次阿里IPO竞争相当激烈,类似富达、贝莱德这样的几十家超大型公募基金都下了十亿美元以上的订单,参与认购的机构投资者近2000家,还不算各大投行的私人银行客户,他们很多也下了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订单。”一位参与角逐的机构人士透露,这种“一票难求”的局面也早在预期之中。

  不同于A股的比例配售模式,美国新股主要可以通过三种渠道获得:一是网上认购,以IPO价格申请新股,能否获得由承销商分配;二是网下认购,以IPO价格申请做基石投资者(或有锁定期),是否获得额度,由上市公司管理层和承销商共同决定协议转让;此外部分公司IPO会推出“亲友股计划”,将一部分股票的认购权以IPO价格指定给公司员工及亲朋好友,阿里巴巴此次IPO就包含“亲友股计划”。

  一般而言,出于稳定股价考虑,在美国市场IPO中,投行和上市公司会优先考虑满足一些长期投资资金的需求,同时也会照顾老客户,这导致最终获配的“二八现象”十分明显。

  根据市场流传的获配版本,此次阿里巴巴IPO有超过1700个机构账户认购,认购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超额认购14倍。最终配售情况是,前25家大机构客户被分配到的股份占配售股份的50%,与此同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50%的账户零获配。

  此次获配股份较多的是富达、贝莱德、黑石、Wellington、T.Rowe、Putnam等美国大机构。实际上由于机构认购踊跃,这些大机构最终斩获距离所下订单也仍有差距。因此,对于出海打新的中资机构而言,可供切分的蛋糕本来就很小,这让最终的获配难度更加凸显,以至于国内一家获配机构以“争夺阿里IPO新股份额难度不亚于摘取资本市场皇冠上的明珠”来表达此中难度。

  据不完全统计,最终中国人寿、华夏基金、博时基金、泰康资产、融通基金等本土机构成为了幸运儿,但除中国人寿最终获配1.5亿美元外,其余机构斩获数量都不是特别可观。令人颇为意外的是,嘉实所推出的系列阿里打新产品,规模数十亿元人民币,最终一无所获。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香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市场上有消息流传,某香港机构向美资投行认购约5亿港元阿里股份,结果只获派不足500股,即约26.5万港元股份,中签率只有约0.05%。

  嘉实意外折戟 组团打新遇冷

  9月20日早间,投资人陆续收到来自嘉实资本的告知书,称其所认购的嘉实资本阿里新股投资系列专项管理计划未获得阿里巴巴IPO新股份额。这款产品此前通过诺亚财富、利得财富等多个渠道进行募集。

  嘉实资本在其客户告知书中解释称,“本次公开募股中各方投资者认购规模过大,共有约14倍的超额认购资金。按国际惯例,IPO配售并非按参与资金作等比例配股。此次阿里巴巴美国IPO共有约2000家机构参与,其中约150家机构获配90%的股份,有约1000家机构未获得任何配股”。

  阿里巴巴配售“一票难求”早就在各方预期之中,但“颗粒无收”的结果让部分投资者感到失落,首日股价巨大涨幅更是加剧了这种失落感。

  一家代销嘉实产品的财富管理机构人士表示,在此前与嘉实的沟通中,所了解到的情况是,中签率预期在30%至50%。阿里巴巴六大主承销商包括瑞信、德意志银行、高盛、JP摩根、摩根斯坦利和花旗,嘉实基金可依托其股东德意志银行,获得部分阿里股份认购份额。

  对此,财经评论员谈佳隆表示,海外IPO与国内按比例配售不同,这其间,与承销商的关系固然是影响获配的一大重要因素,发行人本身的态度也十分关键。在这个案例中,阿里巴巴方面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其对于资金来源的考量或许直接影响了最终结果。

  事实上,对于嘉实产品意外折戟的原因,业内不少分析称,阿里巴巴倾向于选择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长期资金,以稳定上市后股价表现,避免重蹈FACEBOOK上市时的暴涨暴跌的覆辙,而嘉实产品所代表的基本是零售客户,并且目的性太强,资金100%完全指向阿里“打新”。据了解,嘉实产品宣传中还提到,阿里巴巴上市后3个月投资者即可赎回该专户产品。

  按照产品合同约定,嘉实这一项目将提前终止,并启动清算退款程序,退还客户的认购资金并加计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对于投资者而言,付出的主要是资金的机会成本。

  不过,仍有一些投资者抱怨,一些机构自一开始就心知肚明获配难度,之所以推出胜算不高的产品,很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借机招揽新客户。

  非保险类机构获配额度普遍不高

  据了解,中资机构此次出海打新,获得配额较多的都是保险公司,其中额度最大的是中国人寿,获配1.5亿美元。分析人士认为,这与保险的长期资金特性不无关系。

  国内非保险类机构获配额度普遍不高,几家公募基金公司中,华夏基金斩获较多,其中华夏基金中签2000万美元,华夏基金香港子公司中签约160万美元,合计约1.3亿元人民币。

  华夏这次成功算是国内基金业扳回一局。此前,华夏基金曾经推出一款阿里巴巴打新专户产品,采取的并非IPO网上认购方式,而是计划以70美元/股的价格从阿里巴巴原股东手中收购部分股份。此后,一方面由于阿里巴巴原始股的市面价格被炒得太高,为后市运作带来风险,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公司最终没有认可这种转让方式,最终这一产品不了了之。华夏转而通过IPO认购的方式参与阿里巴巴打新。

  事实上,在今年六七月间,国内基金业非常流行推出阿里巴巴打新资管产品。博时基金从今年6月起,也通过专户连续推出6只海外打新类产品,分别是博时基金海外淘新与配售资产管理计划、博时基金海外掘金1号资产管理计划、博时基金中信掘金1号资产管理计划、博时基金海外IPO及配售聚富1号资产管理计划,博时基金海外配售1号资管计划、博时基金海外配售2号资管计划。融通资本也推出了“融通资本-中概通系列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并计划参与阿里巴巴上市的打新。

  不过,从目前展现出的成果来看,这类产品虽然没有像嘉实一样无功而返,不过所获也难言丰厚。据了解,此次博时基金旗下的六只海外专户、一对一专户,以及多只QDII获配了500万美元阿里巴巴的新股。而融通基金获配约200多万美元。

  好买财富与泰康资产合作的一款“全球新股及流动性机会资产管理计划2号”也得以获配阿里巴巴新股。根据好买官方网站介绍,这款产品以不超过40%的仓位投资于阿里IPO,60%以上的仓位投资于境内各类存款、货币市场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因此在博取阿里巴巴上涨空间的同时,有较为安全的最低收益保障。据好买相关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这款产品募集规模在一亿元出头,最终约30%资金获配阿里新股,且是无限售期股票。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款产品能够获配阿里新股,一方面缘于泰康的第二大股东为高盛,高盛此次也在阿里巴巴承销团之内,另一方面保险背景的资金也更容易受到青睐。

  此外,由前纽交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杨戈所担任董事长的琨玉资本也获得了阿里的新股配售。杨戈在9月20日发给“琨玉资本-汇添富第11号海外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人的一份公告称,琨玉资本所管理的基金获得了7万股配售,合476万美元,获配比例17%。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