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微信电话本,是运营商的死敌还是行业变革的推手?

2014年11月14日 14:47    来源: 新华财经    

 

  腾讯“微”字辈又出大招。12日,腾讯宣布其“微信电话本”Android版v3.0与iOS版v1.0正式上线,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微信电话本”在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工具”类下载榜单中排名第一,在“应用宝”安卓商店中下载量超2300万,安卓下载峰值更是达5万次每小时。而微信电话本标榜的正是我们“期盼”的“免费通话”。

  免费向来是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的杀手锏,也是电信运营商的梦魇。当然,这是在我们的通话习惯还停留在语音、短信,话费还处在数据费用之下,城市网络建设也跟不上通信需求的时代。

  如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疯狂地席卷了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无不是依托互联网。

  2013年,微信的出现曾经导致了各大运营商短信使用量的明显下滑,由此引爆了“微信收费”事件,业内持续数月讨论。同样是打“免费”牌,此次“微二代”的微信电话本是否会再次掀起行业模式的“腥风血雨”呢?

  “免费”实为入口之争

  免费通话应用并不是首次出现,微信电话本也让许多人有中国版Skype的感觉。尽管它标榜免费通话功能,但是使用运营商数据网络时,需要支付流量费。

  现阶段,互联网通话产生的流量费用依然比传统语音通话资费高。微信电话本在2G/3G/4G网络下通话一分钟消耗约300K流量;目前运营商流量资费1K大致在0.0001到0.0005元之间,据此计算,通话一分钟所需的运营商流量资费约0.03到0.15元。语音通话费用最低为0.005元/分钟,且通话质量更好、用户体验更简单直接。值得注意的是,“免费通话”需要对方同时安装微信电话本,且双方均保持良好的3G、4G或wifi网络环境。

  虽然中国正在快速并大力完善网络布局,尤其是公共场所wifi的布设,但是暂时还是无法完全满足飞速发展的智能通话设备和互联网产品需求。对于已经坐拥7亿微信用户的腾讯而言,已然颠覆了传统短信入口,如今,将免费通话的老货重新包装推出,用意除了间接增加微信用户粘性,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互联网通话的实质,缩小通话资费的窗口,增大网络流量的闸门。

  微信免费电话与运营商此战的真正意义是抢占基于电信行业整体从语音业务向互联网业务变迁所产生的流量入口。传统电信业务市场正在逐年萎缩。过去,利用资源优势垄断入口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如今,面对互联网,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几乎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谁抢占了入口,也就抢占了经由此入口而来的数以亿计的用户。

  OTT通信倒逼运营商转型

  前有微信,后有微信电话本,以OTT通信为代表的互联网通信模式正在不可逆转的改变着我们的通信习惯。

  虽然运营商的传统业务收入在互联网通信的冲击下明显下滑,而正所谓“祸兮福之所依”,微信电话本看似分薄了运营商的业务收益,然而,随着业务模式的转变,诸如微信电话本这样的通信方式,实则是为运营商扩展了流量收入的通路。中国移动有关人士表示:包括微信电话本在内的互联网通话模式的推广早在运营商意料之中.流量取代语音是趋势。运营商更关心的是,从长远考虑,流量业务的增长是否能跑赢传统业务的下滑速度?

  微信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彻底替代短信,微信电话本也不会彻底替代语音电话。目前,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流量业务处于高速增长初期,流量红利空间十分明显,会抵消移动语音增速下降。另据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9月,月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比上年同期增长48.8%,但均值仅有186.5M,远低于中国香港的1G和韩国的超2G水平,增长空间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公布的腾讯2014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总营收为198.08亿元,净利56.57亿元,同比增长46%;与之相对应的,是运营商不如往昔亮眼的成绩单。这让人不禁觉得互联网抢了运营商的饭碗。但是互联网公司主业终究不是通信服务,在日益饱和的市场中,互联网公司和运营商都在寻找存量空间和新的红利。

  就在互联网公司和运营商都在寻找新道路之际,华为又一次掀起通信行业的波澜率先在业界提出5G概念,明年召开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orld Radio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或将讨论关于5G网络的标准技术规范。按照进程,2015年底正式开始5G候选技术标准的征集与评估工作,到2018年底完成标准化工作,2019年开始进行试商用。如果达成相关的标准技术规范,我们可以预见到,“大公司们”将会开始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数据设施升级工作,而5G设备的推出也指日可待。

  毫无疑问,4G、5G,还有未来的6、7、8、9G......唯有技术的进步与变革才是行业发展、企业盈利的核心竞争力和驱动力。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其实并非身处你死我活的竞争死局之中,创新发展,走出固化的盈利模式和思维,另辟业务蓝海,只有这样,才不会在业务单一且重叠的夹缝里被抛弃和挤压。(李天真)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