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日元大跌 赴日购物更划算

2014年11月21日 07:39    来源: 广州日报    

  日元近年来不断贬值 预计贬值趋势还会持续

  推迟上调消费税、提前大选和实施经济刺激措施。日本政府近日公布的政策让日元雪上加霜,消息一出,日元再度贬值。

  昨日,截至记者发稿时,美元兑日元走势如虎添翼,汇价日内一路上行,最高触及118.96,刷新近7年高位,直指119关口。市场预计日元大幅贬值的趋势恐将会得到加强。

  事实上,自10月底美联储宣布终结量化宽松计划以及日本央行扩大其资产购买计划以来,日元兑美元汇率已经下跌了近8%。

  “受日元贬值的影响,日本版iPhone 6都涨价了。”昨日,在日本工作四年的吴先生告诉记者,“日元跌了,东西便宜了,大家也更愿意来日本购物了。”随着近来日元的不断贬值,美元兑日元汇率升至2007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位。

  昨日,100日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5.19,比今年初下跌了10%,相比去年同期下跌了15%。“工作辛苦了一年,拿到手的工资留在日本花倒是没啥,但是要拿回国内花相当于打了个8.5折,亏大了。”

  经济疲弱日元大幅贬值

  18日,日本政府宣布了三大重磅消息:推迟上调消费税、提前大选和实施经济刺激措施。消息一出,日元再度贬值。昨日,截至记者发稿时,美元/日元为118.5,自10月中旬以来已累计上涨近8%,创近七年最高值。

  “日元贬值,连iPhone 6都跟着涨价了。”记者了解到,受日元近期大幅贬值影响,苹果官方调整了iPhone 6/6 Plus在其日本官网的定价,平均涨幅10%左右。

  华泰长城期货高级研究员刘建指出,日元贬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日本经济整体疲弱,三季度GDP下滑1.6%,近于崩溃边缘,财政赤字逐年扩大,出口和消费不振,都致使市场对日本经济前景非常看淡,引发日元持续贬值。第二,在安倍经济学指引下,日本央行连续进行大规模量化宽松刺激,10月末更是进一步扩大QE规模,对日元形成了明显冲击。同期,美联储退出QE引发美元上涨,进一步压低了日元汇率。

  德国商业银行分析师表示,“未来美元兑日元继续飙高,目前矛头指向2006年1月和10月高位,同时可能一鼓作气挑战120心理关口。”

  现象:

  1

  防贬值 以代购转持人民币

  “现在日元贬值,东西相对更便宜,也拉动了旅游经济和赴日消费潮。”在日本工作两年的王小姐告诉记者,“很明显地感觉得到街上旅客的增加,尤其是韩国和国内游客大量增加,不仅如此,身边的朋友都会开始做代购业务,十个朋友当中甚至有一到两个是专门做代购的。”

  不少在日本工作和生活的华人,也因为经常要用日元兑换人民币,吴先生表示,“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都愿意做代购,将贬值的日元花掉,收回人民币”。

  王小姐告诉记者,“其实如果只是在日本国内消费,日元本身使用并不受影响。但是对我来说,寄回国的钱变少了。”

  王小姐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她每月30万日元收入为例,以当前汇率计算大致为1.5万元人民币,但是在年初基本上到手都能拿到1.7万元,而两年前更是能换到2万元人民币。“我在国内每个月要还房贷,如果在这边赚钱换汇再汇回去还贷就太亏了。所以我时不时会帮朋友做代购,这样能直接收到人民币,将人民币直接存入账户中省了不少钱。”王小姐说。

  2

  购买化妆品相当打了八折

  据媒体报道,李小姐打算下个月跟闺蜜去日本游玩扫货。

  她算了一笔账,如果在日本购买某高端护肤品牌,商店售价10980日元,加上30%消费税,需要14274日元。

  按照最近的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大约750多元,一年前则需花费近900元,相当于打了差不多8折。

  3

  留学换汇比去年省了万元

  日元贬值不仅给游客带来福利,也给赴日留学的学生节省了一部分钱。另据媒体报道,儿子在东京留学的邵大妈告诉记者,“现在给儿子汇一年的生活费差不多比去年省了1万多元。”

  影响:继续贬值将加大中国对日出口风险

  日元贬值已激起阵阵涟漪。

  据介绍,日本国内企业因原材料进口成本急剧增加,陷入经营困境,员工实际收入大幅减少,但是出口企业却喜笑颜开,数据显示,日本10月份出口创下8个月来的最大增长。

  日元的大幅贬值,不仅将抑制日本对于进口商品的需求,影响国际贸易关系,而且给进出口企业带来巨大的汇率风险。

  由于日本的农产品主要来自中国进口,日元贬值不仅促使中国贸易商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重新定价,使得出口受到抑制,而且还将加大中国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

  短期来看,日元快速贬值将给中日贸易商带来风险。

  展望后市,分析指出,日元贬值还会持续,对日贸易商要有心理准备,并做好相应的汇率保值。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