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企业债回购新规促债市调整 基金明年可逢低布局

2014年12月15日 08:33    来源: 证券日报    

  上周,股民心情跌宕起伏,而许多投资债券的基民同样心情复杂。

  上周一盘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登公司)发布了《关于加强企业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规定自12月8日起,中登公司暂不受理新增企业债券回购资格申请,已取得回购资格的企业债券暂不得新增入库。按主体“孰低原则”认定的债项评级为AAA级、主体评级为AA级(含)以上(主体为AA级的,其评级展望应当为正面或稳定)的企业债券除外。地方政府性债务甄别完成后,对于纳入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与专项债务预算范围内的企业债券,继续推行现行回购准入标准。对已入库的未纳入预算企业债,将分批清理出库。

  基金公司选择基金产品

  消息一出,业内纷纷直言该政策对于债市而言可谓是一个“黑天鹅”事件,第2日,A股市场出现放量跳水行情,上证综指大跌5.43%。至今,该项政策已经实施一周,基金公司如何看待该政策对债市的影响呢?

  短期内带来冲击 债基收益率或下滑

  汇丰晋信基金认为,《通知》主要是中登公司的自我风险防范措施。中登公司此前已经对质押券进行了若干次风险清理,大致上对主体AA以下的原可质押债券进行了分批清理出库。此次对城投债券的清理主要是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防措施。海富通基金认为政府的这项举措长期而言,是为了要优化利率市场,降低杠杆风险,对于目前的质押库进行清理,对信用资质欠佳的城投债进行去杠杆,以避免潜在违约事件对质押库带来的冲击。

  对于该政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上述两家基金公司都认为短期内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汇丰晋信2016生命周期基金、汇丰晋信平稳增利债券基金的基金经理李弈表示,由于目前较多机构投资者通过交易所的城投债券进行回购杠杆套息,一旦这些债券暂时失去回购资格,债券的风险溢价将上升。短期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造成市场的恐慌预期,部分机构因此产生的流动性需求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债券抛盘,导致其他本不受本《通知》影响的债券受到一定程度的牵连。

  海富通基金也认为,该政策短期对于债券市场会带来一定冲击,预估大部分城投企业债达不到交易所质押资格,即使转托管到银行间,质押率也可能被大幅压低,估值将面临缩水;对于之前高杠杆操作的债基可能会面临赎回压力,进一步引发债券的卖压,其中流动性和资质较好的品种可能先一步遭遇抛售,利率债和高等级债券亦会受到影响。并预估这波负面影响应会在今年充分反映,对于债券价格会带来打击,债基收益率将面临下滑。

  富国基金则表示,短期看来,随着信用债,特别是城投品种的抛压出现,债券市场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调。对于债券基金而言,杠杆较高、久期较长的老品种收到的压力相对较大。

  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固定收益类投资的次新基金公司鑫元基金,也在新官方微信上发言,认为该规定一方面加剧债市的流动性紧张局面,特别是在股市资金分流、月末及跨年资金紧张等多重冲击下,流动性冲击将进一步放大,促进部分高杠杆机构被动去杠杆,另一方面也将加剧城投债估值的分化,短期内将加剧信用债的过度抛售行为。

  明年债市仍有机会 出现逢低布局时机

  不过,虽然遭遇了调整,但基金公司依旧看好明年的债市。

  “我们依然看好明年债市,12月以来债市的调整有利于年底为明年债市的布局,而中登公司新规有利于新增资金捕捉投资机会。”华安基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回应对后市债市机会的看法。

  富国国有企业债的基金经理张钫也表示,债券的资质不会因为《通知》的执行而发生恶化,从一定程度上看,《通知》诱发的巨幅调整,对前期收益率的大幅下行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债市经过近期回调,降息、降准预期仍在,明年一季度的行情相对更加乐观。

  “我们认为短期产生的债券估值波动将在中长期逐渐回归,目前事件造成的下跌可以说是较好的建仓时点。”汇丰晋信李弈表示,“《通知》只是增加了不可质押债券的流动性溢价和风险溢价,这种溢价可能在短期造成一定的自我放大并波及其他债券估值。但是经历波动后,最终还将回归总量和基本面。”

  “若调整得宜,明年债基仍有机会。短期若出现修正,则是逢低布局的好时机。”海富通基金认为波调整中亦能体现出资质佳、可逢低买入的品种,不排除短期投资风气会向利率债和高等级债券转移。

  大成基金也表示,宏观经济基本面对债券市场仍是较为有利的,而短期的收益率的大幅上升将为未来带来良好的配置机会。

  “我们仍相对看好债市的中长期表现,短期过度将为债市提供较好的配置机会”鑫元基金表示,长期内,供需关系仍是影响债市收益的主要因素,在促社会融资成本回落的大背景下,货币宽松格局不变,基本面弱势格局仍会延续。此事件冲击造成债券收益率大幅上行,债券配置价值整体提升后,后续机会预计将逐渐显现。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