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排浪式消费进黄昏 产业发展需防“撞衫”

2014年12月15日 16:26    来源: 新华网    

 

  在人们都追求时尚个性、排浪式消费渐入尾声的时代里,“撞衫”不仅体现出某个消费者品味的事情,更是一个产业需要换换脑筋的问题。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什么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则认为,消费没有创新,热点比较集中,一段时间内有一种消费为主导的这种方式就称为模仿性排浪式消费。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以买衣服比喻,在消费能力偏低时,流行某一款式的服装,可能大量的消费者不管自己适不适合、购买能力如何,可能所有人都会买这一款式的衣服,由此形成了像波浪一样的消费。

  换种说法,就是一种商品的消费大幅增长,当大家转而消费另一样商品时,前一种商品销量则大跌。

  具体而言,这种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在曾经红火一时的体育用品市场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时,正值我国积极申奥、体育运动全民关注的时代,更有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向中等消费人群集中这一宏观背景。

  在那数年之中,整个体育用品行业都进入了辉煌时期,大江南北、男女老幼皆“李宁”,阿迪达斯、耐克、安踏等也是浪头的玩家。各大公司纷纷在户外、羽毛球、等多个领域开疆扩土拉大战线,销售店面也不断二三线城市下沉——浪潮之中的高歌猛进,直接为了后来的困境埋下伏笔。

  低谷在数年后无情地到来:这轮模仿型消费浪涌过后,“浪尖上”的众多企业开始遭遇瓶颈,李宁式“以开店获增长”的道路走到尽头,高库存、关店潮等消息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一系列休闲服饰接力体育用品站上“浪尖”。

  从2006年开始,我国居民收入的差异更加分化,随之消费需求也出现更多元的改变。个性化、时尚化的服饰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但尴尬的是,标榜个性的美特斯邦威、杰克琼斯、ONLY、匡威等品牌,却造就了“全民大撞衫”的休闲服装时代。

  这一轮站在浪尖上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此前排浪式消费给体育用品行业带来的严峻后果,依然犯了和昔日李宁类似的错误,如今照旧陷入高库存、关店潮的漩涡之中。

  从往年的消费热点来看,不只是纺织服装产业出现排浪式的起起落落,汽车行业的小排量潮、SUV潮;房地产行业的远郊潮、小户型潮;手机行业的智能潮、低价潮;电脑行业的平板潮、一体潮……遮挡住品牌LOGO,俨然一片片的转型“撞衫”,依然没有从排浪式的大众化思维中觉醒。

  排浪式消费的优点就在于,能够在一波大潮中获得极高的增长率,并且获得强大的市场话语权。其弊端也从上述案例中显而易见,消费不稳定、持续性差。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的今天,市场中已经出现新的迹象,各产业中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进入追求“小众”化的定向产品。

  多年来在中国不温不火的New Balance运动鞋,在体育用品集体低潮时代,竟能够成为少数中高端消费人群的“街鞋”。用事实证明了“小众”并不绝对意味着高端用户群和低市场话语权。

  同样,一向是大众饮料品牌的可口可乐,却在不断地推出零度、U2、多重口味的个性化产品,连主打产品可口可乐也在从包装上不断追求个体感受。虽然实际效果尚未可知,但这一做法其实就是为适应新的消费趋势而从“大众”化向“小众”化转变。

  早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当看似“小众”的产品有了相对稳定的需求基础,虽然很少赚大钱,但因为更加差异化,更精准、更细腻的表达,反而能充分满足需求,赢得稳定、可观的市场份额,进而成为“大众”化的品牌。

  同样,大众化的品牌向个性化、多样化推进时,不仅扩大的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同样也为自己身带来更多的新增长点,整体上得到更加稳定的营收来源。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