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作为铜最后一个交易日,沪铜1412合约出现强势拉升,盘中较1501合约的升水一度超过1000元/吨。
笔者认为,两个因素可能是导致交割月强势的主因:一是,尽管现货贴水,现货市场货源集中,但实际用于交割的货源难觅,部分空头因此被迫平仓;二是,江铜等冶炼商为了交付长单而在国内期货市场接货。然而,这些因素都是短期利多,因此近月软逼仓很难持续。
供应并不紧张
衡量现货市场供应紧张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现货升贴水。数据显示,12月15日,上海有色市场铜现货报贴水200-300元/吨,而华南有色市场铜现货报贴水140-180元/吨。当日现铜供应充裕,贴水报价一路扩大,平水铜与好铜拉开价差,只有贸易商在接货,下游终端消费采购清淡。
从库存来看,12月12日当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和上期所铜库存较前一周都出现了增长。其中LME铜库存增加3025吨,较8月份14万吨的低位有了明显的回升;而上期所铜库存增加3757吨,较8月份低点7.4万吨的水平也有明显增长。
亚洲金属网对国内30家冶炼厂(合计总产能为834万吨)调研数据显示,这30家冶炼厂的精铜产量为52.3万吨,环比仅仅下降3.3%。
从进口来看,11月份由于进口比价回升,未锻造铜和铜材进口保持高位。海关数据显示,11月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42万吨,较上月增长5%,较去年同期增长8.3%。
持货商惜售囤货
今年以来,尽管铜产量不断加速增长,以及海外铜矿存供应压力,但是铜市场并没有感受到很强烈的过剩压力,体现在铜市场一直处于现货升水的市场结构上,最终导致铜的跌势不及原油、铁矿石等。
笔者认为,除了国储收储因素外,贸易商崛起和上游持货商集中度提高,导致贸易环节的铜被截留或者错位销售是主因,这其中包括贸易融资、库存融资等多元化的贸易方式的盛行。这其中的贸易商包括大型冶炼商旗下的贸易公司、与国外基金合作的国际贸易公司。在期货市场这些贸易公司都持有大量的多头头寸。而持有多头头寸并非大量采购,而是通过控制货源的流出,拉高现货升水,通过时间差实现相对收益。
另外,由于进口长时间亏损,导致部分冶炼厂加大出口交货力度。不过,在12月份冶炼厂并非反套交割,而是在年底交付长单,预计中国冶炼商2014年对外国买家和国内买家的铜销售量约为100万吨,因此出现了冶炼厂和贸易公司成了铜多头的主力。
潜在因素不利铜价反弹
首先,铜精矿加工费上涨映射出铜矿供应压力还未消散。12月9日,江西铜业与美国自由港麦克墨伦铜金公司就2015年铜精矿长单粗炼费/精炼费(TC/RC)达成一致,为107美元/吨和10.7美分/磅,较2014年的92美元/吨和9.2美分/磅上升16%。加工费上行说明原料供应过剩,国内冶炼厂在加工费上行的情况下提高产量的可能性较大。在铜精矿加工费上涨的情况下,冶炼厂成本很大一部分有望被冲销。以品位为27%的铜精矿计算,冶炼厂扣减的冶炼成本为646美元/吨,较2014年上行90美元/吨。
其次,到岸升水的下降,反应铜需求的疲软。数据显示,中国大型铜冶炼商将2015年铜出口溢价较今年下调7.3%,至128美元/吨,今年冶炼商接收到的大部分期限溢价为138美元/吨。而海外发往中国的也将下调,作为先行指标,现货到岸升水已降到65-75美元/吨,年初高达170-195美元/吨。
总之,目前COMEX铜期限结构逐渐从逆价差结构转向正价差结构,以及LME铜现货溢价回落,这意味着2014年支撑铜价抗跌的价差利多因素正在减弱。而从供需基本面来看,短期现货升水拉升很难持续,沪铜软逼仓或是短期现象。(作者系宝城期货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