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50ETF期权引发理财革命 高大上与咱小散有啥关系

2015年01月19日 09:29    来源: 中国基金报    

  50ETF期权推出倒计时,然而由于资金、资格等方面的门槛,能够参与初期交易的普通投资者并不太多,但其间接影响不容小觑。散户投资者可关注一大批间接受益的指数基金,如银华上证50等权ETF、宝盈中证100增强指数、长盛中证100、诺安中证100、华宝兴业中证100等。

  1月9日,证监会宣布将于2月9日正式开展华夏上证50ETF期权交易试点,由此产生了中国基金业发展近20年来,最复杂的基金衍生品。“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可能引发巨大的变动”,50ETF期权就是国内资本市场的这只蝴蝶,将影响股市、基金和理财市场。

  本期中国基金报理财工作室将聚焦50ETF期权交易可能给基金和理财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将具有革命性效应。投资者如何才能参与50ETF期权交易?对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理财市场有何影响?对其他指数基金有何影响?对目前热度不减的分级基金杠杆份额有何影响?香港理财市场的ETF期权经验能给内地投资者怎样的理财借鉴?

  ETF迎来

  十年最大创新

  ETF期权确定推出之前,沪深两市已经进行了几个月到一年多的模拟测试。从测试情况来看,ETF中,华夏上证50ETF、上证180ETF、深100ETF等品种都是ETF期权初期推出的备选标的,最终采用了华夏上证50ETF作为期权的试点,为国内ETF推出十年来最大的一次创新。

  了解ETF期权,首先来回顾一下国内ETF的发展史。国内ETF是在借鉴海外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于2004年下半年获准推出,首只产品为华夏上证50ETF,此后新产品不断推出,各ETF的地位变化也很大。

  初期,是华夏上证50ETF产品独大,但随着深100ETF和上证180ETF的崛起,特别是2010年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后,深100ETF加上证180ETF可以模拟出沪深300走势,成为券商等机构股指期货对冲的工具,ETF市场演变成上证50ETF、上证180ETF和深100ETF三足鼎立,规模最大的ETF一度曾为深100ETF。

  2012年跨市场ETF推出,再次改变了ETF的格局,华泰沪深300ETF和嘉实沪深300ETF发行规模巨大,发行上市后ETF规模均超过了上证50ETF。

  目前,沪深两市最大的4只ETF中有3只为沪深300ETF,另一只为华夏上证50ETF,从单日平均成交量来看,华夏上证50ETF是日均成交量第二名的ETF产品。

  那么,为什么监管层推出ETF期权时,并未首先考虑沪深300ETF?这是因为股指期货对应的只有沪深300指数,再推出同一指数的期权,对机构投资者对冲交易来说,不如其他指数ETF期权的作用大。因此,选择了除沪深300ETF之外,规模最大也是成交最活跃的华夏上证50ETF作为期权第一标的。

  业内专家分析,50ETF期权的推出有望改变目前国内的ETF格局,华夏上证50ETF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沪深300ETF独大的局面有望改观,未来几个月,华夏上证50ETF很可能规模大幅增长,再度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ETF产品。截至1月16日,最大的ETF为嘉实沪深300ETF,市值达到了460亿元,同日华夏上证50ETF的市值约为280亿元。

  从宣布50ETF即将推出以来,华夏上证50ETF的地位和规模提升明显,和嘉实沪深300ETF的差距逐渐缩小。1月12日到1月15日,华夏上证50ETF的份额从98.92亿份提升到107.84亿份,增加了近9亿份;而同期嘉实沪深300ETF的份额从125.16亿份下降到了122.15亿份。

  初期直接参与者不多

  间接影响不小

  根据监管层发布的股票期权试点交易规则,设定了资金、资格等方面的门槛,初期交易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熟悉,因此预计50ETF期权交易初期的实际参与者并不多,但50ETF期权的间接影响不容小觑。

  最新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期权试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指引》中规定,个人投资者参与期权交易需要有不低于50万元的资金和市值;拥有6个月以上融资融券或股指期货的交易经验;具备期权基础知识,通过本所认可的相关测试;具有本所认可的期权模拟交易经历等。核心的前两点要求比融资融券的标准更高一些。

  上周五,证监会处罚了一些融资融券违规的大型券商,这一处罚明显会促使券商严格执行股票期权的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再加上普通投资者的不熟悉和监管层循序渐进推进的步骤,预计50ETF期权推出初期,直接参与交易的投资者并不多。

  此外,在期权交易规则中,同一标的证券相同到期月份的未平仓合约,所对应的合约标的总数超过合约标的流通股本的30%(含备兑开仓持仓头寸)时,会限制认购期权开仓。所以初期的可交易量是有限的,限制了直接参与投资者的数量,容易刺激50ETF期权溢价交易。

  但50ETF期权的间接影响还是会很大的。首先是给风险偏好水平特别高的投资者新的投资品种,某些50ETF期权交易的杠杆水平可能比沪深300估值期货还要高,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一般都采取单项赌上涨或赌下跌的方式进行投资。赚钱效应和巨亏的效应都会出现,目前还很难预测到真正交易50ETF期权时,投资者是对赚钱效应更关注,还是对巨亏更关注。

  其次是套利和套保的交易频繁,影响到上证50成分股。以几年前出现的权证为例,除了少数几个看涨权证之外,绝大多数权证都是远远高于权证理论价值,期权交易初期的供给不足,很可能出现相比理论价值的高溢价,给机构和大户套利或套保提供了很大空间。而一旦看涨的期权价格明显高于理论价值,券商等机构和大户就会买入华夏上证50ETF,同时发行备兑期权,赚取其中的差价。由于短期内资金将会集中建仓华夏上证50ETF对应的50只股票,对上证50指数上涨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大大增加华夏上证50ETF规模。

  业内专家分析,50ETF期权交易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上证50指数和ETF的投资,间接的市场影响可能比直接参与投资者的影响还要大。

  一大批指数基金

  间接受益

  除了直接受益的上证50ETF之外,受益的还包括一大批其他指数基金。

  首先是那些跟踪上证50指数的基金产品,目前除了上证50ETF之外,还有易方达上证50和中海上证50指数,正在审批和即将发行的还有易方达上证50指数分级和华夏上证50ETF联接基金,这些指数基金将会受益于50ETF期权。

  投资者结合50ETF期权的很多交易都需要50ETF的现货,现货投资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入也可以申购,二级市场买卖对其他上证50指数基金没有影响,但短期内较大资金的申购会对其他上证50指数基金带来正面影响。

  投资者若想在非交易所市场投资相关基金,那么最好是在2015年2月9日开通前一段时期布局易方达上证50和中海上证50指数,这样可以分享50ETF推出初期相关的利好因素影响。

  其次,还有一批指数和上证50指数的相关性非常高,包括上证50等权指数、中证100指数。上证50等权指数的成分股和上证50指数相同,只是采用等权的方式;中证100指数的金融股占比和上证50指数类似,中证100指数的前六十大重仓股中,正好包含了上证50指数的50只成分股。

  跟踪上证50等权指数的基金主要有银华上证50等权ETF及其联接基金;跟踪中证100指数的基金主要有宝盈中证100增强指数、长盛中证100、诺安中证100、华宝兴业中证100、中银中证100、海富通中证100、大成中证100ETF、国联安双禧中证100指数分级等产品。

  此外,上证180指数、上证红利指数、央企50、新华富时A50指数等蓝筹股指数也和上证50指数有比较大的投资重合。

  分流行业杠杆基金

  部分投资者

  去年下半年以来,高杠杆投资的分级基金B类份额备受投资者关注,投资杠杆高、市场波动大,牛市暴涨阶段涨幅选对了指数,涨幅明显超过股票,这些行业杠杆基金的投资者暴赚,其中的部分高风险投资者将分流到50ETF期权市场。

  行业杠杆指数基金之所以能吸引投资者很大的关注,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高投资杠杆,另一个是投资目标明确。在目前行业轮动非常明显的情况下,选择行业杠杆指数要比那些宽基指数的杠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更明确,用通俗一些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有杠杆、因为是是单一行业,都是在放大基金投资收益的同时放大了风险,当然在最近两个月暴涨中,投资者更多看到的是高投资收益。

  这部分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者是期权交易的潜在客户,特别是其中一些百万级以上的投资者,这样的投资者是行业杠杆分级交易的主力所在,在券商B的交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基金规模从30多亿扩张到了300多亿。

  50ETF期权初期的交易投资者可能主要来自于三部分,一部分是熟悉股指期货交易的投资者,一部分是参与融资融券交易很深的投资者,还有一部分就是行业杠杆基金投资者,这些投资者都是对杠杆交易比较喜欢,为了获取高收益,愿意承担更高风险的投资者。因此,50ETF期权的交易将会分流部分行业杠杆投资者。

  从香港等海外市场的经验来看,高风险的交易者主要集中在期权、涡轮等品种,这些品种比股指期货对普通个人散户的吸引力还要大,香港市场的ETF期权也非常发达,主要集中在安硕A50、南方A50和盈富基金3只ETF的期权,这3只ETF的交易量都占据全部ETF交易量的九成左右。

  业内专家分析,在香港等市场没有规模庞大的所谓杠杆基金交易型基金产品,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香港等市场有丰富的个股、ETF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第二个是由于海外市场融资投资限制没有国内那么多。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