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和港股两市众多的商业股中,金鹰商贸(03308,HK)不论从所处行业、公司基本面以及估值水平,还是近期商业动作看,都并无特别之处,很难解释内地资金对为何对其青睐有加,频频炒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一位分析师认为,零售业若有短期利好,只存在于收购、国企改革等方向中。有分析人士表示,内资“执着”买入金鹰商贸,或许因为公司引入了PANDA集团,投资者将A股市场形成的炒题材惯性迁移到港股。
零售行业整体下滑态势未改
众所周知的是,零售行业在近年来低迷态势一直未能改观。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2014年全年,社零总额26.24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0%,相比2013年的13.1%继续放缓;其中线下零售持续低迷,2014年50强、百强销售额分别下降0.7%、增长0.4%。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4年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全年累计零售额同比下降的企业家数为38家,较上年增加了23家,在统计样本中的占比接近八成。
此外,与2013年相比,去年实体零售企业转型加速行业整合,大型零售企业出现“关店潮”。根据前瞻网统计,去年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门店数相比上年减少了11.6%,降幅相比2013年扩大了5.5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态势下,零售类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期自然不会好,业内人士对此也保持谨慎。“零售股面对经济增长放慢、商场百货供应过剩及电商渠道冲击等挑战,盈利向下调整的风险较大,最近便有多家上市公司发盈利预警。”广发证券(香港)研究部副总裁叶建中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而金鹰商贸作为零售概念股也不能独善其身。201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当期销售额79.3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7.9%;拥有人应占溢利4.84亿元,同比下降23.2%;同店销售下降6.7%,而2013年上半年为上升5.6%。2014年上半年基本每股盈利为0.265元,去年同期的数字是0.33元。
基本面、估值均未见亮点
那么,除了业绩之外,金鹰商贸是否有其他可圈可点之处?
公司半年报显示,金鹰商贸集团第一家百货店诞生于南京新街口,目前开设有26家自有店,总建筑面积约118.7万平方米,总营业面积85万平方米。百货店分布于江苏、安徽、陕西、云南以及上海共四省一市。报表显示,公司在江苏省的销售额共63.3亿元,占销售总额的比例达到79.7%。
与同以长三角为据点、同在香港上市的银泰商业(01833)相比较,金鹰商贸的规模并不算大。银泰商业共拥有30家百货店及10个购物中心,总建筑面积211.7万平方米。银泰中报显示公司销售额为79.17亿元,同比增长1.7%;同店销售下降2.4%。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5.08亿元,同比下跌30.7%。基本每股收益0.25元。
这样看来,两者的经营数据相差不算太大,销售额相若,盈利相若,而银泰商业的经营面积比金鹰大两倍还多,且同店下降比例较小。另一个差别是,金鹰商贸的自持物业比例达59.2%,而银泰商业在2012年的自持物业比例约为40%,并表示将在3到5年的时间里达到50%的比例。
但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目前的市值相差不小,以上周五收盘价计算,银泰商业市值111亿港元,而金鹰商贸市值为169亿港元。两者的静态市盈率也相差不小,金鹰商贸为近18倍,银泰商业为10倍。金鹰商贸的估值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不少A股上市公司,比如王府井按照三季报计算的静态市盈率为15倍,大商股份则为10倍。
购入“东方之门”被下调评级
那么,是否金鹰商贸的近期动作引起了投资者的兴趣呢?
引入PANDA集团做二股东,大股东进行了一部分股权转让,这也似乎意味着金鹰商贸近期被私有化的可能性并不大,南下资金应该不是为此而来。
而在引入新股东之前,金鹰商贸也的确进行了一系列动作。
2014年12月28日,公司全资子公司金鹰(中国)订立协议,将以12.86亿元的对价购入苏州乾宁51%股权,苏州乾宁在苏州拥有名为“东方之门”的物业项目,而这个项目就是此前颇引人注目的、被俗称为“大秋裤”建筑。该项目竣工期一拖再拖,金鹰接盘被业内认为是东方之门转型的契机。
但对于金鹰商贸本身而言,这一项目的影响可谓利弊参半。叶建中认为,“好处是以较低成本获得购物中心物业,但房地产业务的现金流可预见性较百货业低,投资者可能不喜欢。”
记者注意到,已有评级机构因此将金鹰商贸评级下调——惠誉评级将公司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展望从稳定修改为负面,同时确认了公司的发行人违约评级和高级无抵押评级为“BBB-”。该行指出,公司在收购苏州“东方之门”项目51%的股权之后,杠杆率上升。
其他国际机构对公司评级也不太乐观。美银美林下调公司2014及2015年盈测4%及5%,目标价由10.8港元调低至10港元,评级维持“中性”;德银认为收购存不确定性,目标价由9.2港元降至8.3港元,评级“持有”;瑞银则维持公司“沽售”评级,目标价由8港元下调至6.7港元。
除此之外,金鹰商贸2014年12月初还向大股东购入几项资产,包括海洋馆、汽车维修与TESLA分销业务等,前者代价为2000万元,后者代价2500万元。公司称,交易目的是加快战略转型、满足VIP顾客不断提升的高质量生活方式的需求,并为集团的业绩增长注入新的长期动力。
A股炒题材之风再现?
那么,既然金鹰商贸缺乏足够的基本面亮点,该股到底凭借什么吸引到了内地投资者追捧?金鹰商贸后续还有哪些计划?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致电金鹰商贸,但公司企划部人士告知记者,没有更多信息可以提供。
记者注意到,金鹰商贸2014年半年报透露,公司正加快从时尚百货向“全生活中心”战略转型,即在购物基础上增加餐饮、娱乐、美容、美发、影院、幼儿早期教育等业态,2014年上半年全生活业态的营业面积占门店总营业面积的比例上升至20.5%。此外,金鹰也在努力发展自有品牌。
或许这正是此次公司引入PANDA集团的原因之一。叶建中认为,“估计两家公司将有比较深入的合作,金鹰将帮助PANDA发展中国餐饮业务。”他还表示,金鹰的管理能力较好。
那么,金鹰集团未来是否会有新的题材、亮点出现?南下资金的选择是否正确?一位港股零售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可能有投资者把炒A股的方式拿到了港股,也就是炒题材。但港股市场的投资理念和内地并不相同,如果相关利好不能体现到业绩上,炒题材是炒不起来的。”她进一步表示,零售业仍然看不到触底态势,企业内部小调整对投资者意义不大。在她看来,如果说零售业还存在机会,“那么短期内只存在于收购、国企改革等方向之中”。
有投资人士认为,目前暂时还看不到金鹰商贸具备了上述分析师所指出的机会,但提前介入的资金有可能正在朝着相关方向去赌,或已提前知悉了某些内幕信息,复制的正是A股炒消息、炒题材的惯用手法。至于是否赌对,就只能通过时间来检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