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9日电(记者吴雨)今年贺岁档影片竞争激烈,仅大年初一就有8部大片同日上映。就在文化消费进一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成为不少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转型重点。各家银行积极创新融资方式,直面“轻资产”企业“看得见、摸不着、抵不住”的问题。
“去年星美的院线从67家一下增长到98家,这和从银行渠道拿到2亿元的低成本信贷是分不开的。”星美国际集团副总裁杨荣兵告诉记者,“而就在几年前这类企业还是银行比较‘嫌弃’的客户。”
尽管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飞速发展,但在银行眼中,院线行业的影院多半是租的楼宇,没有可供抵押的不动产,也没有应收账款和存货,这类“轻资产”的文化企业不找第三方担保就很难“放心”。这无形中也推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给企业发展扯了后腿。
“只要肯花工夫深入行业进行研究,星美国际这类‘轻资产’的文创企业并不是烫手的山芋。”中信银行北京三里屯支行负责人战世吉表示,“我们探索把院线现金流运转作为防范风险的突破口,通过系统监测院线流水,银行可以清楚每一天的票房收入、成本费用、资金余额等,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对称问题解决了,风险也就缓释了。”
不到一年的时间,文创企业就从以前的“不可合作类”变为了该支行信贷投放的重点区域,占到支行所有信贷投放量的30%。而“权利担保+现金流交易流管控”等创新模式也逐渐成为中信银行控制文创类企业风险的有效手段,推动该行开发了星美国际、乐视股份、奥飞动漫、万达文华等一大批代表性文创类企业。
随着国家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包括中信银行在内,不少银行都“嗅”到了这块“大蛋糕”未来的前景,下工夫找寻攻克“轻资产”企业的办法。
工行围绕核心企业推广供应链融资产品“影视通”,把多部电影打包,集合放款,支持了《唐山大地震》《大魔术师》等多部影片;浦发银行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参与了《小时代》《归来》《后会无期》等多部影视作品;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也都有专门针对文创企业的信贷产品“文创贷”。
“在瞄准文化创意企业发力的背后,是银行在融资服务方式上转型的渴求。”中信银行现代服务业金融部副总经理王海云表示,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传统业务模式受到挑战,正努力从重资本资产业务向轻资本资产业务转变,文创、旅游、教育等现代服务行业正符合银行转型的思路。
文化产业体系庞杂,运营形态各异,对银行来讲是个全新领域。尽管目前已有不少针对文创企业的信贷产品,但银行的目标客户还多集中于有一定知名度和资产规模大公司,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不多,融资工具创新的步伐较为缓慢。
浦发北京分行零售业务管理部副总经理柳栋表示,“面对艺术、动漫、音乐等领域的‘轻资产’融资时,银行对于产品版权的价值评价经常拿不准,交易平台缺乏数据积累,评级缺乏权威机构,版权流转途径少之又少,极大阻碍了版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手段的创新。”
专家认为,我国正在步入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银行应抓住机遇,通过探索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并购债券等创新融资工具,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创企业服务体系,满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