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邵喆阳转投私募:恋恋不舍离开华宝兴业

2015年02月28日 08:17    来源: 新浪财经    

  邵喆阳:2006年12月加入华宝兴业,2010年6月起任华宝兴业收益增长基金经理,2013年6月起兼任华宝兴业服务优选基金经理,2014年6月任助理投资总监,兼任华宝兴业生态中国基金经理。

  附全文:

  从这周一开始,我每天清早醒来,都会有些莫名的焦虑和惆怅,一直到今天达到一个高峰。我想,这是因为今天是我在华宝兴业基金的Lastday。这些天,我变成了一个爱回忆的人,时间成为一格格影像,映画出脑海深处我在华宝兴业八年里的一个个片段。

  公募基金业在中国仍然是个年轻的行业。回看过去十年,华宝兴业基金公司应占有重要的独特地位并赢得尊重。华宝兴业为这个行业贡献了最多的投资总监,一度被称为“投资总监的黄埔军校”。虽然人员流动在短期内会对投资业绩造成一定影响,但华宝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自身造血机能,人才辈出。她像希腊神话中的不死鸟菲尼克斯,总是浴火重生。她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可以拔毛变出几个分身,布局五湖四海。

  我曾不止一次被同行或者客户问到此中缘由。或许郑安国董事长在公司创立之初的一段话能够使我们看出端倪——

  “因为我们的管理团队是由一群较早在中国从事资产管理的人组成,知道自己只是有幸在还不能算太长的年头里取得了良好的业绩记录。因为我们中的多数来自于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分一毫聚之为艰,所以会用农民的敦厚和忠诚倾力侍奉持有人的资产。因为我们中的多数都是信奉‘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儒生,所以将一诺千金视为行动的信条。归根到底,‘持有人利益高于股东利益’是我们不变的铁律。”

  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诺千金的信念与追求卓越的精神相碰撞、相结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成为华宝兴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动力。这种动力,始终表现在一脉相承的公司文化氛围里,选择了华宝兴业,就是选择了卓越,也选择了追求卓越的责任。这很像庄子所描绘的意境:凤凰发于南洋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清泉不饮。公司的创立者们,正是那“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人。

  毫无疑问,我是非常幸运的。幸运的能在华宝兴业这个卓越的集体中成长,也幸运的能和群星闪耀的一群投资精英们共事,并得到他们的言传身教。我至今十分怀念2007-2008年那段日子大家挤在金茂48楼的会议室里参加投研会的情景,虽然那时会前需要连续熬夜准备材料,会上又经常被提问得满头大汗,但却是我成长最快、收获最大的几年。

  我是从2010年6月份开始担任华宝兴业收益增长基金的基金经理,而我与收益增长基金结缘则还要更早一些,始于2008年5月份开始担任这只基金的基金助理。在这将近7年的时间里,我对待收益增长基金,可以说是全心以待、全情投入。我曾经在很多的场合说过,我看待收益增长基金,就像看待我另外一个儿子,无数次在睡梦中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这个从我心里长出来的组合,这是旁人无法体会的感情。

  我与收益增长基金的缘分,其实也是我与基金持有人的缘分。从2011年开始,在每一次定期披露的基金经理报告最后一段,我都会写下这样的话:“感谢持有人这么长时间来给予我们的信任,支持和宽容,我们会继续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勤勉尽职的工作来回报投资者。”请相信,这些话完全出于我的真心!

  如今要与他分别了,心中有万般不舍,就像燕子无论飞到多高,飞到多远,也不会忘记最初学习飞翔的这一片天空。所幸的是,收益增长基金连同我同时管理的另外两只基金——华宝兴业服务优选,华宝兴业生态中国,分别将由三位80后的优秀基金经理继续管理。我与他们共事多年,也让我对三只基金的明天充满信心。诗人政治家毛泽东曾经以诗词言志:“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就把这两句话赠送给他们以及华宝兴业投研团队里更年轻的同事们,祝他们鹏程万里!

  熟悉我的朋友们都知道我是一个慢热的人,也不是一个十分有进取心的人,回想从小到大几次重要的人生转折点,1998年报考上海交大,大三时决定考研,再到2006年加入华宝兴业,一直到这次决定离开公募行业,我似乎总是身不由己的被周围环境、被社会发展的洪流推着往前进,也不得不承认,前几次重大决定,事后看都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仅仅在一年前,当媒体不断报道公募基金经理大量离职时,我还觉得这是一件离我很遥远的事。但是到了2014年的第三季度,有一天我发现,和我同龄或者从业年限相近的小伙伴们也开始大批离开公募基金,曾经有一个周末,我一连接到三个道别电话。我忽然意识到,行业变革或许已经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谋求改变的想法,也这样不期而至。

  正如不久之前一位我十分敬重的基金同行在他的告别信所说:“我们每天研究行业、研究公司的商业模式,对于自己所处的资产管理行业的变化不可能无知无觉。”对于行业的变化和趋势,过去几个月里已经有太多评论,当然我也有自己的思考。我认同资产管理行业正在迎来大发展,但我不认同公募基金行业从此走向衰弱的观点,相反他亦面临绝佳的发展机遇,只是未来,他需要去找到他作为“mutual fund”的那个位置。

  一如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目标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的未来,也一样要满足多层次资产管理需求。所以,我更认同的是,阳光私募基金正在进入空前绝后的黄金发展期,之后的行业发展不断验证甚至超越我的判断,让我开始怦然心动,跃跃欲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当今中国,正处在“大破大治”、大改革大开放的历史大转折点上,牛市的根基正在不断夯实,金融宽松与国际化,基建投资与创业创新,两个维度一旧一新两个引擎齐发力带动;大量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企业在探索中或势如破竹或曲折向上;改革趋势不变,资金向股市流入的趋势不变,居民资产配置转入股市变化不变。

  撇开高深的理论和系统的数据,身边已经有很多具体的感知和观察可为印证。从2006到2015,这十年来,换房子不方便,于是有了房地产的黄金岁月;买东西想更方便,于是有了阿里巴巴[微博]和京东;理财和咨询想要更便捷迅速,于是有了互联网金融,有了券商作为资本中介业务的核心而打开资本供给,有了微信快速传播所形成的信息流。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变化了,眼界变化了。中国人也开始享受国外的那些生活方式,这个春节,已经有很多朋友、同仁到世界各地欢度假期。我相信,曾经对于中国家庭还相对陌生的财富管理事业,也将逐步普及。

  事实上,大时代、大愿景下,具体到个人的沉浮拼搏,所谓的大时代,无非就是一个选择,或去,或留。终于,在我第三个本命年到来之际,我决定告别公募行业,告别华宝兴业,告别收益增长基金,去闯一闯。36岁的年龄,介于而立和不惑之间,我相信是个创业的好时间,正是前面提到的那种许久未有的怦然心动的感觉,最终鼓励我穿越几个月来的犹豫与纠结,勇敢迈出这一步。

  然而,“或去,或留”,还只能算是说了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我愿意用老鹰乐队《加州旅馆》的一句歌词来表达:You can check out anytime,but you can never leave。你可以随时走开,但你永无法离去。

  武学的一代宗师叶问说,“武术是大同的”。我只能算是资产管理行业有些兵龄的兵,但对于这句话也有深深的共鸣。无论是在公募还是私募,都是“无分别心”。无论在公募还是私募,我始终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重信守诺,一如既往,不变如初。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