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直击分级三大痛点 上市政策亟待打“补丁”

2015年05月25日 08:13    来源: 中国基金报    

  股市行情的不断上涨,令分级基金扩张的态势一浪高过一浪,并有越来越汹涌的发展趋势。但是,蓬勃发展大格局之下,市场中也出现了一些存在争议的现象,如果任其泛滥,对行业将产生负面影响,笔者呼吁相关监管必须跟进。

  分级市场中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空仓、轻仓上市

  涉嫌股票投资仓位不达标就准备上市的现象在分级基金中值得关注,现在已经在分级基金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截至5月22日,在本月已经上市的5只分级基金里,截至其上市公告书发布之前,有4只基金是零仓位。唯一一只建仓的,也仅有4.77%的仓位,这样的仓位,相对于它的成立规模来看,在成立之后的5个交易日里(合同生效日没有纳入统计),在当前基础市场行情日均成交金额超1.5万亿元的情况下,持续买入的股票累计金额不足1亿元,实在发人深思。

  为什么迟迟不买股票?对于市场普遍性的质疑声,相关基金公司似乎都选择了沉默。为什么不作解释?或许就是市场中很多人早已猜测的:规模大,带来丰厚的管理费利润、还占了许多的好处,对投资者却没有好处。

  第一,零仓位、极低仓位上市,利于帮忙资金先撤。

  第二,对投资者不利,因为这会让大家无法对A、B两类份额做合理的估值。

  第三,即便如此,投资者对于新上市分级基金的市价定位,总是习惯性地参照老品种,合并之后常常会给出一定的溢价,这便一方面更让帮忙资金有了出逃的良好市场背景。

  第四,拿着一大堆现金上市,给了市场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并一些投资者总是在担心这些基金是否会突然地、快速地建仓,而自己或许会踏空了行情,净值未上涨也不轻易赎回,因此规模反而持续上涨。

  空仓上市或极低仓位上市,其实有些荒唐。试想,如果一个上市公司募集了一大堆钱,未来的投资前景描述得十分诱人,而现实却是厂房未建、机器未买、工人未招,这样的企业能上市吗?别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什么板都不会有机会。相关基金公司在分级基金上的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二)日渐提速的闪电上市

  与龟速建仓形成对比的,是全体分级基金日渐提速的的闪电上市,参看附表,4月份,相关基金从合同成立到发布上市公告书,平均只间隔9个交易日;平均只有4.67个交易日,还有两家仅有3个交易日。

  其实,闪电上市,本无非议。但是,“空仓”或“低仓”加“闪电上市”,这样合在一起的行为,就非常值得商榷了。

  一只分级基金,募集到了巨额资金之后,在不做投资、“白”提管理费的同时,让相关份额闪电般地迅速上市交易,它所呈现出来的、供投资者交易的A、B两类份额,不具备此类基金合同中所写明的、本该具有的鲜明特征,实际上涉嫌货不对板。

  有的基金公司会解释说从上市公告书的公布,到实际的上市,还将会有至少3个交易日的时差,到那个时候,他们已经股票投资仓位达标了。就现在市场上早已成熟的数量化技术来看,判断一只基金的股票投资仓位,尤其是指数型基金,已经不是难事。

  (三)核心资产配置仓位底限逐渐降低

  另外我还发现有基金公司新的指数基金对于未来的股票投资有以下描述:“基金的投资组合比例为:投资于股票部分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其中投资于标的指数成分股及其备选成分股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

  在指数基金里,非现金资产通常就是股票,前一个“80%”,后一个“80%”,合在一起,意味着这些基金未来对于成分股和备选成分股持有比例的最低仓位将在64%。

  之所以会出现分级基金降低核心资产配置仓位最低仓位的情况,或许与标的指数的市场容量有关,毕竟行业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细分之后,标的证券的数量理所当然地大量减少。毕竟指数化投资与主题投资策略不同,后者的标的容量可以外延扩大很多。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市场上普遍性地热烈追逐行业指数分级的氛围中,这种情况或将会越来越多。

  如此低的核心资产配置底限,潜在危害是什么呢?

  回顾分级基金发展历史,早期,市场上曾经有过几只股票型分级基金,但几只基金发展明显落后于被动型的指数分级,主动型权益类投资的缺点,一是让投资者无法合理估算投资组合的实际价值,二是产品特色不鲜明,如此一来,相对于带有杠杆的B类份额来说,就是放大了风险。

  我们认为,核心资产的仓位底限逐渐降低,意味着指数基金在未来的投资运作中具有越来越多的主动型权益类基金的特点,将会使得市场对于相关基金的估值更加困难,或将会使得分级基金重蹈当年股票型分级基金的覆辙。

  分级基金上市政策

  亟需打“补丁”

  对于分级基金当前出现的这些新问题,从基金公司本身来看,除去一些市场分析、猜测中的涉嫌类敏感问题之外,基金公司的其它做法和行为总体上来看是合法合规的。但是,无论何时,法律和法规总是滞后的,这样一来,就需要市场的各方人士一起积极地参与创新,包括监管和自律的创新,让规范与创新如影随形,促进分级基金更好地发展。

  (一)推广“到点成立”制度

  什么是“到点成立”这个新概念呢?《基金法》规定:新基金成立的最低标准是2亿份、200人(场内基金是1000人)。当一只新基金在发行期间任何一个工作日截止时的累计规模达到上述条件之后,就可以停止发行,并立即开始办理相关的手续。

  实行“到点成立”有6个非常显著的优点:(1)让发行的作用回归本位,即是发行是为了成立一只基金,而不是通过发行来做大规模。(2)满足注册制实行之后的快速发行要求,提高发行速度。(3)有效化解银行方面的档期障碍,让更多的新基金能够顺利发行。(4)成立规模通常不大,便于新基金快速建仓。(5)便于新基金在运作初期快速获取收益。(6)便于持续营销的宣传,这是基于前两条内容有良好结果基础之上的。

  实行“到点成立”的好处还是全方位的:(1)从中介机构来看,它可以有效增加中间渠道的代销业务收入,因为申购费率高于认购费率。(2)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来看,它能够有效促进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基理念,因为现在依然有不少投资者只知道在发行时认购1元钱面值的基金,他们既不懂得申购,更不懂得申购具有良好过往业绩表现的一些老基金。(3)从投资者的待遇来看,它可以大幅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平地对待所有的持有人,因为按照以往的惯例,如果新基金发行的周期较长,在发行初期认购的资金就有可能沉淀至少一个月。(4)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输送更多的、有效的可投资标的。

  就分级基金来说,第一,从今年新基金成立规模看,在发行期很短的情况下,大家能够有这样的募集规模,说明这种基金比较容易营销。在此情况下,推广“到点成立”制度应该不难。

  第二,分级基金的持续营销主要靠套利资金,走的是券商通道,更何况二级市场的交易成本更低。第三,不再需要帮忙资金。第四,再激进一点的做法,就是搞发起式,让分级基金自上市之日起,就有很高的关注度,因为二级市场的流通规模小,是一个优势。

  (二)试行规模上限动态控制

  我们建议,是否可以在三级以上行业细分的分级基金中实行规模上限动态控制制度,即当这些小行业分级基金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之后,就暂时不再允许扩大,暂停申购。所谓的“动态”,指的是这个规模上限的控制标准,随着基础市场行情的走势而定,如每个季度制定一次标准。

  行业经过不断的细分之后,特色更加鲜明了,但行业里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却都在减少。这就是行业分级指数基金共同面对的尴尬现实。采取降低核心资产配置比例的方法弊病颇多。

  为了保证适度的流动性,保证相关基金能够有充分的空间展示各自的特点,一方面,是否可以要求它们提高核心资产的配置底限;另一方面,让市场中的其它参与方来介入到对于规模的控制操作之中,如交易所、登记公司。

  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有些基金的规模增长超常规,已经超越了常理分析的空间。这种情况的出现,最终有可能损害的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三)仓位不达标不许上市

  以往法规中关于六个月建仓的规定,是基于分级基金完全没有大发展的形势下制定的。现在市场的形势有了新的变化,用老的规定来规范新生事物已经不合时宜。

  基于分级基金成立规模日渐缩小、“到点成立”制度、二级市场成交量巨大等一系列实情,我们建议,对于分级基金,是否可以规定:如果股票投资仓位不达标,就不许上市。

  在此规定下,基金公司愿意用多长的时间来完成建仓,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反正,为了快速上市,想必大家一定会快速建仓。至于冲击成本,可以忽略。因为在“到点成立”新制度的框架之下,新基金的成立规模一般都不会大。这些不大的规模,相对于现在随时可以超万亿元的市场容量,完成建仓,将是很容易的事情。

  笔者认为,如此一来,将会使分级基金这种新型可交易工具的特色保持鲜明,让分级基金一如既往地好玩,并持续良性发展。

  (作者系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