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逾期率:P2P不愿启齿的"机密" 业内称全行业超12%

2015年05月30日 07:11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于德良

  “真的很难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逾期率、坏账率反映了P2P行业没有标准的混乱现状。”当《证券日报》记者向一位研究网贷行业的专家咨询P2P平台的逾期率、坏账率计算方法时,她无奈地表示。

  这不禁令人想起了十年前热播的电视剧《过把瘾》中的歌词——“爱有几分能说清楚,还有几分是糊里又糊涂。”

  日前,“中国网贷评价体系”课题组发布了2015年一季度的评价结果。数据显示,参与评价的平台共25家,总成交量为264.35亿元,环比增加13.7%。从参评平台报送的逾期数据来看,一季度90天以上的同账期的逾期率最高为2.8%(不含陆金所),最低为0,半数平台在0至1%之间。

  一家P2P平台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说:“以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估计P2P行业整体的逾期率超过12%。小贷公司的坏账率尚且在9%至12%左右,因此网贷行业的逾期率只会高于这一数字而不会更低。”

  融360资深信贷专家徐瑾对本报记者表示,P2P平台对逾期率各有各的计算方法,比较混乱。平台也不愿意公布真实的数据,即使对外公布通常也较低,要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确实很难。监管层或协会应规范P2P平台对逾期率、坏账率的计算方法,这也有利于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

  “颜值”不错的逾期率

  “中国网贷评价体系”课题组发布的2015年一季度的评价结果显示,一季度90天以上的同账期的逾期率最高为2.8%(不含陆金所),最低为0,半数平台在0%至1%之间。总体来看,各平台公布的一季度末逾期率数据较低,这与公众的感受差别较大。

  实际上,P2P平台普遍较低的逾期率也并未得到业内的认同。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主要在于:一是,平台对逾期数据比较敏感,公布的数据有人为压低的可能;二是,有的平台的真实逾期率可能确实较低,比如抵押类借贷平台,因为有足值的抵押物降低了借款人的逾期成本;三是,平台用自有资金或风险保证金将坏账核销,因此列入统计的逾期率下降;四是,平台上线时间较短,未经历完整的还款周期,风险还未暴露;五是,很多平台采用第三方担保模式,由担保机构代偿的部分并不计入逾期率,因此担保类平台的逾期率普遍偏低。

  金开贷总经理时晨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金开贷作为国资系网贷平台有特殊性,自我的约束力高于监管的要求。我们实行的是刚性兑付,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承担本息全额担保,且借款合同上明确承诺债权回收,是白纸黑字签在合约上的。”

  风险披露才是核心内容

  翻阅P2P平台的季报、半年报、年报信息披露,会发现只有“点赞”,让你觉得网贷行业几近完美。其披露更多地具有广告宣传作用,内容集中于成交额、成交笔数,投资者数量、分布,产品类型介绍、优势,为投资者赚取的收益等等,而风险披露薄弱,特别是对逾期率、坏账率等关键指标或避而不谈,或压低百分比。

  融金所上报“中国网贷评价体系”课题组的逾期率为1.15%,在7家平台中算是较高的。融金所副董事长张东波表示,逾期率的计算方法一直以来有很多种,我们的计算方法是合理的,即使有3%的逾期率也是可以接受的。我们也不会为了讨好投资者而刻意压低数据。去年北京有一家小贷公司一年开了200家分店。逾期率就是分子和分母的关系,分母疯狂扩张逾期率自然很低,但半年以后风险就会呈现出来。

  信而富的逾期率为2.8%,是最高的。信而富市场总监朱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单纯比数字的话,毫无意义。业务模式不一致,计算口径不统一,结果自然大不一样。我们的逾期率计算公式是“逾期90天以上的未还剩余资本金总额/可能产生90天+预期累计合同总额”,而多数平台以累积成交额为基数,计算出来的逾期率大大降低,很容易误导投资者。我们的这一统计标准是和中国小额信贷联盟P2P行业委员会发布的行业自律公约,以及上海市网络信贷服务业企业联盟发布的准入标准对逾期率的定义完全一致,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有逾期数据的7家平台中,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只有信而富一家。朱岷对本报记者强调说,信而富从2013年开始每季度聘请第三方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业务数据进行专项审计,对业务的真实可靠性出具报告。我们定期对公众披露,其中就包括了风险指标,大家关注的逾期率等。截至2014年年底信而富2.8%的逾期率,是比较健康的,而且是真实的反映。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P2P网贷行业信息披露应聚焦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资金运作透明,通过第三方资金托管,有效隔离平台自有资金与借贷业务资金,防止平台自融;二是实现P2P业务透明,在兼顾融资者隐私保护的前提下,面向投资者充分、合理地披露融资者、融资项目信息,减少投融资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三是实现网贷平台透明,以统一的口径,向监管层披露平台风险管理体系和核心运营信息,减少平台与监管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监管层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开展保护金融消费者创造必要条件。

  总之,风控依然是P2P平台生存发展的根本。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