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大宗交易套利模式难以为继 资本玩家移情控股权

2015年11月27日 08:09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来源:

  “牛散”变得比以往更有耐心了。活跃在 中国资本 市场的 大宗交易玩家沈培今,在巨资豪夺 升华拜克 控制权后,拟将这家做兽药生意的上市公司转型做网络游戏产业。除沈培今外,被称为上海滩大宗交易“四大寡头”之一的张寿清,也在上市公司控制权上跃跃欲试。

  因A股市场环境变化,在减持限制、严查内幕交易等背景下,筹码快速退出的不确定性风险快速上升,单纯大宗交易快速套利的模式难以为继。一些资本大佬开始另谋“钱路”,“移情”上市公司控制权,放长线钓大鱼。

  大宗交易市场快速萎缩

  大宗交易模式因快速套利、超高资金利用率备受资本玩家推崇。2014年三季度至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行情,沪深两市大宗交易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在今年上半年刷新历史新高。

  伴随今年上半年A股持续走高,大宗交易额一路狂飙,今年前5月分别为417亿元、507亿元、881亿元、1023亿元和1347亿元。在5月到达历史峰值后,随着6月下旬A股行情出现转折,大宗交易也明显回落,6月总成交额降至1163亿元。

  7月以后,大宗交易随着市场行情走弱急剧下滑。当月大宗交易成交额快速跌破千亿元关口,骤降至不足250亿元,8月大宗交易市场成交额不足300亿元,9月跌破百亿元。10月成交额达225亿元,较9月“冰点”有所回升。11月以来,成交额为312亿元,出现回暖迹象。相对于上半年市场的“繁荣”景象,下半年大宗交易显得凋敝。

  大宗交易遭遇“拦路虎”

  因大环境变化,大宗交易玩家积极性迅速下降。除了成交量与成交金额反映大宗交易市场热度冷却外,从近两个月大宗交易折溢价和买入意愿亦可看出端倪。

  从大宗交易股票买卖意愿来看,截至26日,11月以来沪深两市共出现654笔大宗交易,其中机构专用席位买入的为73笔,机构专用席位卖出的为130笔。这意味着,即便在市场逐步企稳状况下,机构买入意愿不足,择机出货意愿较强。

  另外,从折溢价方面来看,11月以来的大宗交易中,溢价交易的有472笔,最高溢价率达10%,折价交易的仅为132笔,折价率最高达10%。在溢价交易中,仅有40笔为机构专用席位买入,却有96笔为机构溢价卖出。

  上海一家以定增业务为主的私募机构基金经理表示,行情是大宗交易清淡的根本原因,原本做大宗交易的机构也非常谨慎。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者高管套现意愿强,就买方来看,大宗交易价格较二级市场普遍有一定的折扣,一般在10%左右,一些“牛散”或者投资机构通过大宗交易接盘后,可以很快卖出获取差价,但在行情出现断崖式下跌时,从大宗交易接盘存在很大风险,很可能收入筹码就被套。

  “移情”上市公司控制权

  上半年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高管减持套现较多,客观上为大宗交易提供了很多筹码,但在7月股市大幅动荡后,监管层对包括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内的持有总股本5%以上股东以及上市公司高管减持进行限制,使得大宗交易市场环境迅速发生质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一些实力雄厚的资本玩家,开始弃大宗交易而“移情”上市公司控制权,原来快进快出的手法,转而变为“放长线钓大鱼”。

  作为上海滩大宗交易的“四大寡头”之一的沈培今,目前已经入主上市公司升华拜克。值得注意的是,沈培今获得升华拜克控股权时间并不长。

  今年6月,升华拜克前控股股东升华集团将所持公司6083.238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转让给沈培今。6月23日,升华集团再度将所持4416.745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89%)分别转让给境内自然人虞军、陆利斌、周文彬。上述股权转让完成后,沈培今成为升华拜克实际控制人。

  停牌半年的升华拜克10月21日公告,拟以16亿元价格收购网络游戏研发商和代理发行商成都炎龙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重要的是,升华拜克拟同时募集约15亿元的配套资金,募资对象为沈培今。交易完成后,沈培今持股比例增至31.16%,其控制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与沈培今一样,“牛散”张寿清也是上海滩大宗交易的“四大寡头”之一。近日 海南椰岛 公告称,11月17日至19日期间,第二大股东东方财智通过山东信托旗下 信托产品共增持2241.007万股,占总股本的5%。增持后,东方财智合计持股比例增至16.16%。与实际控制人海口国资公司(今年三季度末,其持股比例为17.57%)持股比例的差距缩小为1%左右。东方财智由多位自然人出资设立,其中张寿清为主要股东之一。

  “过去大宗交易就是快速套利,进出非常迅速,甚至今天买明天卖,只要有套利空间。”沪上一家不愿具名的私募机构人士表示,由于目前市场环境不利于快进快出的大宗交易进行,一些实力雄厚的资本玩家才会把时间拉长,“放长线钓大鱼”。虽然未来收益可能不菲,但这种拿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手法并不适合一些中小私募机构,因为其耗资巨大,且资金利用效率较低。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