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月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潘清)熔断机制正式实施的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就遭遇了“下马威”。4日,沪深300指数先后触发5%和7%的阈值,于13时12分触及5%的第一档熔断,于13时33分“二次熔断”,股票现货和期货市场提前结束全天交易。
这是暂停交易后,不愿离去的股民在西安市一证券营业大厅内查看股市行情(1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熔断”首日A股遭遇“实盘测试”
所谓“熔断”,即在交易过程中当价格波动幅度达到某一阈值时,交易将暂停。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安装在电路里的保险丝,会在电流异常时自身熔断,以保护电路安全运行。
根据2015年12月4日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发布的相关规定,选取沪深300指数作为基准指数,在当日下跌5%时暂停交易15分钟,下跌7%时暂停全天交易。熔断机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令人意外的是,熔断机制实施的第一个交易日A股就遭遇了“实盘测试”。当日沪深两市小幅低开,此后一路震荡下行。作为熔断机制基准指数的沪深300指数在4日下午13时12分触及5%的第一档熔断阈值,两市个股按照规则暂停交易15分钟。
恢复交易后,恐慌情绪并未能得到遏制,沪深300指数继续下挫,13时33分跌幅扩大至7%的第二档熔断阈值,导致“二次熔断”,当日股票期现货交易全面暂停。
因触及熔断阈值后交易系统需要时间进行处理,沪深300指数熔断时跌幅为6.98%,最终跌幅定格于7.02%。沪指报3296.26点,较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大跌6.86%。深证成指大跌逾千点,报11626.04点,跌幅高达8.20%。创业板指数跌幅更高达8.21%。
“最严减持禁令”带来巨大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新年首个交易日A股触发熔断,以“史上最严减持禁令”即将到期为背景。
为应对2015年6月中旬开始的股市异常波动和由此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同年7月8日证监会发布公告,从即日起6个月内,A股大股东及高管不得减持股份。
按照上述规定,“减持禁令”将于2016年1月8日到期。根据中金公司的估算,1月份来自于大股东和高管的限售股解禁规模为1.1万亿元左右,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5.2%;一季度大股东和高管的解禁规模接近1.5万亿元,占自由流通市值的7.1%。
“减持禁令”实施期间,A股持续稳步反弹,部分上市公司股价已较实施前出现较大幅度溢价,这使得其重要股东具备较大的减持动力。事实上,去年年末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重要股东减持计划。
此外,一些机构曾判断,证监会可能会出台相应新政以缓解大规模减持对股市造成的压力,包括制定规则限制减持的规模和速度,安排预备资金对冲减持压力等。政策预期的落空,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熔断”不会成为“常态”
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新年首日触发的“熔断”并不意味着将成为“常态”。作为熔断机制的基准指数,沪深300指数汇聚了大批优质大盘蓝筹股,不仅体量庞大,而且本身估值相对较低。从这个角度而言,触发熔断并非“大概率事件”。
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也显示,过去的11年间,沪深300指数有105次盘中波动超过5%,33次盘中波动超过7%,占交易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和1.2%。
从全球范围来看,“熔断”已经成为多个成熟市场的核心交易机制。其经验显示,熔断机制的存在的确可以通过为投资者提供思考判断短期行为的时间,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平抑市场的非理性扰动。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中国股市易受情绪性因素的困扰而出现大起大落,这与其与生俱来的“散户为主”特征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而言,要让A股真正实现平稳健康运行,除了熔断等交易机制的持续完善外,尚有赖于引进更多长期资金,让价值投资取代投机,成为A股市场的主流投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