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少互联网巨头在消费金融领域频频创新,但是没有监管层发放的牌照,这些公司只能围绕着自身的业务做经营。而拥有牌照的另一大好处是能够降低资金成本。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参与同业拆借,甚至通过资产证券化获得经营资金。
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大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从积极培育发展消费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改善优化消费金融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业内人士普遍表示,《意见》将促进消费金融的发展,未来在消费信贷领域将出现新的风口。艾瑞咨询报告指出,预计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达到37.4万亿,是2010年的5倍。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金融的措施。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方向之一。
李克强指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并提及要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3月25日,筹备已久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落地上海,被认为将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规范和指导。“最近国家在政策层面的利好非常多,从大环境上看,这是一系列组合拳,而非某一个单独的动作。”分期乐公关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消费金融市场潜力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潜力巨大,但至今尚未被完全激发出来。
在发达国家,消费金融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行业。以美国为例,其个人消费金融信贷占据了和信用卡、个人信贷一样重要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份额占比还非常低,目前仅有20%的人口体验过消费信贷服务。
当前,互联网电商平台、传统金融机构,以及消费金融公司,都期望在消费者的分期消费以及贷款市场分一杯羹。而依靠庞大的客户群体和消费场景,诸如阿里巴巴和京东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可谓风生水起。
2014年2月,京东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金融白条,而阿里旗下蚂蚁金服紧随其后推出“花呗”服务和“借呗”服务。
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许凌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资产分配的结构问题。“中国高储蓄人群大部分是35岁以上人群,但是越年轻的群体,其储蓄率越低。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我相信结构性的变化会带来消费金融的巨大市场”。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则与整体的金融环境相关。蚂蚁金服相关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意见》在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做了明确指导,将大大改善国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环境。
该人士称,蚂蚁金服将与各家金融机构、合作伙伴一起,在支付、征信、消费信贷等领域,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促进新消费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蚂蚁金服也将与各方合作伙伴一起健全行业的风险识别、预警和防范机制,共同加强与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业界认为,消费金融已到了行业的风口,2016年很可能是大爆发的一年。而消费金融市场目前也激战正酣。近日,万达旗下的网络金融平台快钱推出消费信用服务平台“快立借”,这是继信用支付服务“快易花”后,快钱推出的又一消费金融平台,拟通过“借”和“花”两部分信用服务体系,在万达旗下的实体场景内完善消费金融多元化的布局,打造消费金融闭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前年大幅提高15.4个百分点。这其中,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而苏宁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苏宁消费金融成立后的首款个人消费信贷产品“任性付”,授信额度最高20万,具有分期账期长、手续费低、“三零分期”等优势。数据显示,开业十个月累计授信人数近2000万人,累计授信金额超过1000亿元,累计发放消费贷款数量超过500万笔。
苏宁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宁消费金融正在走“场景化发展”之路,希望打造“创新型个性化立式金融服务平台”。以苏宁“任性付”的业务覆盖为例,从去年上线之初的零售,已经发展到家装、校园、婚庆等细分市场,陆续推出了任性到家、任性美家以及苏宁校花等系列信贷产品,今年还将继续推出旅游、整容、租房等“任性系列”产品。同时,为了丰富消费者的信贷体验,任性付还推出了“灵活用”和“随借随还”功能,基本可满足客户各种消费需求。同时,苏宁消费金融也将趁此新规出台的东风,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推出更好的消费信贷产品。
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品牌总监宋铮也认为,《意见》的出台对消费者来说也可以更放心地尝试消费信贷产品。“因为消费信贷产业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行业,消费者也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这就需要一定的政策保障。”宋铮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爆炸性的发展,特别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这也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新的命题。”捷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依西·施梅兹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公司在中国26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已经累计提供1000亿元的贷款。
牌照资源不会稀缺
《意见》第一条提出,推进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常态化,鼓励消费金融公司拓展业务内容,针对细分市场提供特色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将加速新一轮消费金融牌照的发放速度。
去年6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消费金融。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自2010年银监会发放首个消费金融公司牌照以来,截至2016年2月24日,仅有15家公司获得了牌照。与国内蓬勃发展的消费金融市场相比,牌照资源显得较为稀缺。
虽然不少互联网巨头在消费金融领域频频创新,但是没有监管层发放的牌照,这些公司只能围绕着自身的业务做经营。而拥有牌照的另一大好处是能够降低资金成本。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参与同业拆借,甚至通过资产证券化获得经营资金。
上述分期乐公关负责人认为,随着市场的扩容,一大批优质的创新公司涌现出来,现有的牌照肯定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现状,“届时我们相信政府会发放新一轮牌照”。
而对于那些已经拥有牌照的消费公司而言,这意味着未来竞争的门槛会降低。宋铮告诉记者,消费金融行业必须有一定的门槛,因为涉及金融安全。但鼓励更多的符合要求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肯定是一件好事,“我们作为已有消费金融牌照的企业,欢迎更多的友商加入这个行业,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
谨防多头授信泡沫
消费金融牌照推进速度缓慢,最主要的原因是征信难。一方面,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较为落后,企业对贷款人的还款能力难以全面了解;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贷款无抵押担保,贷款人一旦违约将为企业带来损失。
而《意见》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规定。《意见》第三条提出,优化消费信贷管理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开展远程客户授权,实现消费贷款线上申请、审批和放贷。《意见》第四条明确,推动消费信贷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标准化网络小额信用贷款,推广“一次授信、循环使用”,打造自助式消费贷款平台。
业界认为,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相应的风险仍需管控。
许凌告诉记者,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的多头授信现象还是很严重。为此,京东金融一直呼吁扩大征信系统的覆盖范围。“京东会主动上报用户的信用行为,同时积极与央行征信系统对接,希望能打通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征信,这样可能会过滤一些泡沫,留下真正的参与者。”
互联网金融公司信而富CEO王征宇说,由于没有征信数据,金融机构要为他们服务就需要自己搜集数据,而对于小额度的贷款搜集数据的过程成本就会非常高。
王征宇认为,未来消费信贷市场的重点应当是所谓的“EMMA族”。即那些职业稳定,互联网重度依赖,爱网购,有各种消费和信贷需求的人群。他们的借款用途通常是网络购物、娱乐餐饮,以及购买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