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沪商集团陈晓:民企要活下去,必须要突破

2016年06月29日 16:23    来源: 人民网     张西美朵

  “十三五——中国经济之转型创新”上海企业家、CEO系列访谈 

  新沪商集团陈晓:民企要活下去,必须要突破

  编者按:当下,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面对下行压力,中国经济未来前景如何?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早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谈经济,从这里成长、起飞的企业家们更有切身感受。

  即日起,人民网上海频道推出“十三五——中国经济之转型创新 上海企业家、CEO系列访谈”,特邀沪上企业家、CEO代表谈创新、谈转型,展望十三五,为中国经济之创新转型加油助力。

  

  说起陈晓,上海滩商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告别往日的喧嚣后,这位前国美电器总裁、董事长,如今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上海新沪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2011年12月,从北京重返上海的陈晓,正式告别其经营了25年的家电零售业,试水股权投资、财富管理等热门行业,组织了一批上海本土企业家,带头发起并成立上海新沪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沪商”),意在打造一个模式全新、业务全新、理念也全新的产业集团,及一个沪商合作发展的平台。

  从企业家变为投资者,5年过去,陈晓对上海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出路都有了新的见解和看法。

  “民企要存活,必须要突破!”

  “从过去的短缺经济到现在的过剩经济,这一轮的经济低潮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现在的制造能力已经达到了峰值,产能过剩,发展模式面临挑战。从企业角度考虑,在这一轮低潮中还有发展空间的可以考虑转型,没有发展空间的应该趁早考虑转行。”陈晓坦诚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转行的代表,“中国经济虽然较其他国家起步晚,但是人口数量众多,对改变生活的冲动和欲望更强烈,从简单的物质满足经济,到现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这是时代的跨越。这样的经济形势应当给企业行为带来变化。”

  在陈晓看来,无论转型还是转行,民企要活下去,必须要突破原有。“企业和企业家都要改变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营销方式,来适应现在的新环境新市场。这对每个企业家都是挑战。抓住新机会的企业一定是能转变观念的,能适应市场规律,具备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陈晓认为,“创新转型”是应对市场变化的金钥匙,现在有“创新”意识还为时不晚。

  “创新转型”应对时代变化。这是规律,一定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会被时代淘汰,也会有新的企业崛起。“尤其是最近5-10年,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陈晓说,“传统是传统,互联网是互联网,可以结合,但如果是机械的结合,表面的机械结合,一定是1+1<2。在互联网潮流中,传统行业的变化是必然的,你不创新就不能适应。”

  “上海为何没有明星企业?”

  从最近20年上海经济状况来看,不难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民营经济在上海GDP总量之中所占比例远比其他城市和地区要低得多。对此现象,陈晓既表示理解又有些许遗憾。

  “上海是中国主要经济城市。上海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证明上海是个市场前端的地方,各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可以在上海生根落地。甚至许多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在沪落地。但同时,上海本土企业的影响力和分量就被稀释淡薄了。在30年改革大潮中,和其他地区相比,上海缺乏一群明星企业家,所谓明星企业就是企业规模很巨大,企业市场影响力很巨大,企业成长周期稳健漫长。这样的本土上海企业不多,这是一个遗憾的现状。”陈晓说。

  上海明明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是个充满创新和想象力的城市,是很多创业者向往的城市。但是为什么上海本土的企业家却很难在上海走到最终?

  “从历史上来看,上海这样一个区域应该产生一些有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人物的地方。但是,上海的企业家没有真正的崛起,还是比较弱势。上海买办文化的文化基因,导致上海人更乐于打工,因而没有产生有影响力的当代企业家和企业;上海人相互间合作也不是很容易,而浙商、徽商更多是选择圈子内的合作。近30年来,国企和外企的比例过高,一方面是上海的特色,另一方面,也使得上海创新氛围不够,从而抑制了民营企业家的成长。这是上海未能产生BAT的主要原因。”陈晓说,“上海人与上海企业家应该反思如何去改变,文化基因的因素或许需要几代人去改变,但是新沪商平台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挖掘、孵化与培育一批有马云潜质的企业家。”

  “我们应该把过去失去的东西追回来!”

  尽管BAT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是陈晓认为,BAT其实可以发展得更好。

  “实际上,BAT目前是享受着中国市场对它的保护,如果这个‘保护’不突破的话,整个中国互联网生态的优化和对经济后续的能量会减弱。”陈晓说,“中国互联网的成熟与发展首先应该源于上海。在2000年的时候,很多创业创新的互联网企业的注册地和企业的初始都在上海。如果上海能在这个方面率先突破的话,那就会成为新经济在中国崛起的很好的小环境。”

  在陈晓看来,上海的消费市场成熟度是全国最高的,与海外市场的接近度最高,多样性最丰富,所以上海一定是市场的试金石,是前沿阵地。但是拿到这个阵地后,如何进行后续的发展规划,值得每个企业家思考。

  “其实现在,上海企业家对上海的未来还是充满憧憬的。期望来自于政府提出了‘四个中心’的建设,孵化器雨后春笋般洒满全上海,上海开始注重孵化高新企业扶植创新企业。大家都意识到我们应该把过去失去的东西追回来。主客观两方面都已经开始启动,而且也看到很多企业在慢慢成长。”陈晓说。

  陈晓希望,上海的企业家们能互相发挥优势抱团取暖。“上海这个城市是能培育出一批具有海派文化传统的企业,是能培养出类拔萃民营企业的。不要纠结于是不是上海本土,只要在上海长大成熟,我们认为就是上海的骄傲。企业家们完全可以整合各个平台甚至全世界的资源,在上海这块土地上产生新的价值。”陈晓对未来充满期盼。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