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三大因素推动中国大宗商品需求旺盛

2016年08月13日 07:01    来源: 证券日报    

  ■陈克新

  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滑落,中国大宗商品消费需求减弱,国际市场中国大宗商品需求因素不再焕发光彩,而实际情况并非这样。虽然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减速,但受到多方面力量推动,中国大宗商品的消费总量仍在增长,而且是较大幅度增加,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中国需求因素更加旺盛。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10种重要大宗商品进口量为145555万吨,比上年增长4.7%,进口量继续增长。重要大宗商品进口中,铜矿砂及铜精矿进口量1329万吨,大增12.6%;大豆进口量8169万吨,增长14.4%;液化石油气及其他进口增长17.8%,合成橡胶进口增长33.7%,增长势头都很强劲。今年上半年,全国10种重要大宗商品进口量为77313万吨,同比增长10.8%,比2015年提速6个百分点。其中铁矿石进口增长10个百分点,铜矿砂及精矿进口增长22个百分点,合成橡胶进口增长34个百分点。

  2015年全国10种重要大宗商品

  进口情况表

  ■2016年1—6月份全国10种重要

  大宗商品进口情况表

  ■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中国需求因素所以更加旺盛,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力量推动:

  一是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近些年来,出于经济稳增长需要,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15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7.2%,比上年增速提高6个百分点,对整体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4%。今年上半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9%,比去年同期增速又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其中道路运输业、水利管理业和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速提高更快,分别比1月份—5月份增速提高3个百分点、3.6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直是大宗商品消费的重要领域,尤其是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电力设施等投资建设,各类金属和能源的消费强度明显高于一般投资。中国高铁、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及其提速,当然要扩大中国金属的消费总量,也包括对冶炼原料、能源等大宗商品需求量的持续增加。

  二是境外产品价格竞争优势。总体来看,中国一些矿产品和农产品资源相对匮乏(人均占有资源),必须大量进口。另一方面,中国部分资源,尤其是油气、金属矿的开采成本较高,明显超出世界平均成本,更高于世界矿业巨头的低成本资源。据有关资料,2013年中国铜资源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4.4%,近些年来铜资源占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此外,中国铁矿和铜矿等资源中小矿多、富矿少,并且埋藏较深,从而加大了开采成本,这就使得境外世界矿业巨头资源更具有价格优势。不仅如此,由于国内加大环保监管和治理力度;由于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大幅跌落,企业亏损增加,致使国内一些高污染和高成本产能退出市场,从而提高了对境外资源依赖,需要实现更大数量规模进口。

  三是防患心理激增避险需求。铜、石油、橡胶、大豆等重要大宗商品,由于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因此派生出很大的金融属性。一段时间以来,因为世界主要国家实施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大规模财政赤字和天文数字政府债务,市场被源源不断地注入巨量流动性,累计印钞救市规模已经达到十数万亿美元。如此之多的超发货币,可能会引发未来严重通货膨胀。尽管现在市场物价涨幅不高,甚至有些品种还在下降,但市场已经充分认识到巨额超发流动性对于未来市场物价上涨的巨大威胁,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激起上述大宗商品避险需求。巴克莱银行编撰的数据显示,因为价格上涨和避险,大宗商品今年吸收的资金已经超过500亿美元,创下新高,其中不乏黄金等贵金属和油气、有色金属等商品的购买资金。巴克莱银行还预计,黄金等贵金属“捕获”了今年流入大宗商品资金的60%。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大宗商品进口大幅增长,其中避险资金进入应当成为一项重大因素。此外,地缘政治紧张,对于未来供应中断的担忧,防患于未然,也会引发中国重要大宗商品的购买和储备需求(国家储备和商业储备两个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国一些大宗商品进口超出实际消耗,便显示了这类避险性需求的存在。

  现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需求疲弱凸显一些大宗商品和加工制造业产能过剩,由此引发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拿中国产能过剩说事儿,比如借口中国所谓的钢铁产能严重过剩(被过于夸大)和大量出口,因此节外生枝,主张延迟予以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建立以高关税为中心的强大贸易保护体系,这其实是西方国家的歪理邪说。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中国需求因素更加旺盛,尤其是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的大幅提速,则显示了在总的市场格局中,至少是在重要金属和能源的产业链上,中国产能的需求贡献显著大于产品输出,否则全球金属、能源产业链的行情低迷将更为严重。

  展望大宗商品的市场趋势,上述三大因素将继续存在,甚至还有增强趋势。比如今后世界主要国家还将继续印钞,继续寅吃卯粮,市场被注入的流动性有增无减,因为人们除此之外,并无更好的对应手段。再比如中国石油、金属资源相对匮乏,资源开采成本较高的局面也无法扭转,经济增长对于境外资源的依赖性还将进一步提高,等等。受其影响,预计未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中国需求还会继续增加。比如有色金属中,现今中国铜的人均消费量低于20公斤,而日本、韩国铜的人均消费峰值则在20公斤以上。由于中国经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无论是中西部地区,还是全国环境保护、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管廊建设、电力设施建设等众多方面,都还存在未来铜需求的增巨大成长空间。铜等有色金属是这样,其他重要大宗商品亦面临同样局面。

  未来拉动中国大宗商品需求的最大亮点,在于“三个1亿人”的新型城镇化解决方案。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强调,“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会议还确定其解决方案:一是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二是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三是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四是完善土地、城镇住房等制度。如果中国三个1亿人的城镇化进程顺利,势必产生非常旺盛的大宗商品消费需求,比如金属及冶炼原料的需求、能源动力的需求等。

  不仅如此,由于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时间进程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凭借后发优势要在数十年内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就意味着在需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大宗商品的年度消费强度要被大大提高。据此预测,今后中国铜、钢铁等金属的人均消费峰值有可能是西方发达国家记录的1倍以上。这就告诉我们,至少是10年之内,都不会见到中国钢铁与有色金属的消费到顶,更遑论需求绝对量的下降。受其影响,今后中国大宗商品进口量将长期保持较大数量规模,呈现更为旺盛的大宗商品中国需求,这将成为常态。

  (作者系兰格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

  预计未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中国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