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金融行业面貌带来了深刻变化。而上周的一条消息又给传统银行业带来新的惊喜。据报道,包括瑞银、德意志银行、桑坦德银行以及纽约梅隆银行等四家全球性银行和经纪公司毅联汇业已经开始联手研发一种数字虚拟货币——“多功能结算币”,用于未来银行间跨境支付和金融交易清算。这四家大银行计划向各国央行推介这一理念,并争取在2018年初将其投入商用。
此次四大全球性银行宣布共同研发的虚拟货币将采用区块链技术(即比特币使用的技术),其重要功能是处理银行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交易结算。此种虚拟货币的引入有望为银行及其客户带来多项好处:首先,使用当前的主权货币支付清算系统通常需要经过中央银行结算系统或第三方机构,这通常会导致交易时间延迟,而使用虚拟货币系统进行结算则可即时完成交易,大幅缩减交易时间。其次,在当前的支付清算系统下,每一笔跨银行交易都需要各个银行后台部门进行程序繁琐的文件检查,应用虚拟货币交易则可以通过系统自动识别区域链上的交易记录,化繁为简、省工省力。再次,虚拟货币自带交易记录特性,令其在反洗钱和反非法交易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旦怀疑某交易有问题,可以及时查证。最后,在虚拟货币系统之上还可以接入新的金融技术创新,例如同样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智能合同技术。
当然,此次四家传统银行研发虚拟货币的意义绝不限于为区块链技术发现新的应用平台,更像是传统银行业对互联网金融技术挑战的一个行业性反击。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一计划代表互联网金融技术开始与传统银行业务加速融合。在互联网金融技术刚刚兴起的前几年,创新舞台上唱主角的是新金融技术公司,它们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侵蚀传统银行在支付、信贷以及资本市场交易等方面的市场份额,一时间令传统银行疲于招架。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银行开始表现出对新趋势的适应能力。对于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金融技术,传统银行顺势而为,积极发掘和探索将互联网金融技术与传统银行业务相结合的渠道,将新技术为己所用,提高自身原有业务运营效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关系将是既竞争又互补,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
当然,两者的融合过程未必能够一帆风顺。从技术层面来讲,尽管区块链技术安全可靠性高,但也绝非无懈可击,它同样面临着黑客侵入的风险。而且一旦某些非法交易被写入区块链,将会在区块链系统内传播,并不易修改。有鉴于此,众多中央银行对于虚拟货币的态度也较为谨慎。这也给传统银行应用虚拟货币技术带来较高的监管风险。
和绝大多数互联网技术一样,互联网金融技术的价值取决于其能否吸引足够多的使用者。如果虚拟货币技术因未能争取到中央银行认可而无法形成行业标准,那么其应用范围必然受限,为银行带来的好处也会大打折扣。无论如何,在互联网金融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传统银行的角色必然会越来越重,好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