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业绩分化冲击波

2016年09月14日 13:44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16家上市银行(不包括江苏银行、贵阳银行)公布了2016年半年报,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实现归母净利润7194.17亿元,同比增长2.55%,增速较2015年同期的2.42%小幅提升0.13个百分点,其中净利息收入同比负增3.1%,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10.7%;营业收入、拨备前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4%、7.99%。

  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二季度主要监管指标的统计数据显示,银行不良贷款率出现企稳趋势,不良率环比与一季度持平,维持在1.75%,拨备覆盖率也终止下滑趋势,环比微升1个百分点至176%。

  究其原因,一方面,上半年政府加大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销售火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盈利改善;另一方面,银行对资产结构也做了相应调整,加大基建、按揭相关领域的贷款,相应压缩过剩产能高不良的行业贷款,近期上市银行陆续披露的中报对不良的积极边际变化予以了验证。

  尽管银行业2016年上半年仍然面临净息差和资产质量的双重冲击,主要依靠规模扩张、提升非息收入和控制成本费用来维持业绩增长,但总体来看,银行业目前迎来不良压力暂缓的一个最佳窗口期。

  业绩增速快于营收增速

  上半年,城商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国有大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5%、5.7%、1.2%,城商行依然领跑。其中,大行增速较2015年同期小幅提升,主要是上半年中国银行的增速有明显的提升。股份制和城商行的业绩增速分别较2015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业绩增速居前三位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分别为22.3%、16.5%和12%。业绩增速居后三位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分别为0.8%、0.8%和0.9%。其中,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行的业绩增速均较2015年同期提升,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的增速也同比提升。

  二季度,银行业绩同比增长2.28%,增速环比下滑约0.6个百分点,而营业收入同比仅增长0.26%,业绩增速快于营收增速主要是费用同比负增长以及所得税的影响。业绩环比下降主要是二季度利息净收入同比负增长6%以及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减缓,同时,二季度信贷成本环比也有提升,导致拨备后利润增速降至0.85%。

  城商行二季度业绩增速环比提升约1.5个百分点。二季度,城商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国有大行业绩同比分别增长12.2%、4.14%、1.32%,城商行依然领跑,并且增速环比一季度提升1.5个百分点,大行的业绩增速环比略有提升0.3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的业绩增速环比下降近3个百分点。

  16家上市银行中有9家银行的业绩增速较一季度提升,中期业绩的看点是中期净息差均有明显下滑,重定价、资产荒和资产结构调整叠加影响二季度的业绩增长,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招商银行的增速位列前三,分别为25%、17.2%和7.14%。

  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按期初期末余额计算的净息差为2.15%,较2015年年末和2015年同期分别下降33BP、31BP。息差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二季度资产重定价继续、高资产收益相对稀缺以及资产规模增速减缓的影响。其中,城商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国有大行的息差分别同比下降22BP、24BP、34BP,国有大行的息差下降较为明显,主要是叠加规模放缓的影响。

  从上市银行来看,只有平安银行的净息差逆势提升9BP,同比降幅较大的是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分别下降47BP、39BP和35BP,表现较好的除了平安银行外,还有华夏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下降15BP和19BP。

  整体而言,上半年,资产规模增速放缓,同业增速分化,结构调整偏向零售资产。虽然资产的投放放缓,但生息资产规模基本稳定。上半年,上市银行总资产、生息资产规模分别较年初增长7.4%、9.55%,增速较2015年同期分别下降2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生息资产规模较为稳定。

  但上半年城商行的生息资产规模增速较2015年同期有明显的提升,而同业增速则出现分化。城商行、股份制银行中的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上半年生息资产增速同比分别提升4.7%、4.4%和3.5%;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及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则采取了更加审慎的经营策略,生息资产增速同比出现明显下滑。

  从信贷结构上看,偏重零售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是上半年的共同特点。上半年,零售贷款的比重分别较年初和2015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按揭贷款占零售贷款的比例分别较年初和2015年同期提升2.6个百分点、4.8个百分点。其中,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等按揭贷款占比提升较快。

  此外,中间业务收入是银行业绩的主要贡献因素,理财、银行卡和托管业务的收入也呈现高增长之势。上半年非息收入增速明显提升,占比达到新高,非息收入同比增长27.3%,增速分别较2015年年末和2015年同期提升9个百分点、13个百分点,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上升到33.7%,较2015年同期提升6个百分点。

  国有大行上半年非息业务加快发展,同比增长29.3%,而2015年同期仅增长6.7%;城商行的非息收入同比增长65%,增速是2015年同期增速的1.75倍;股份制银行的非息收入增速较2015年同期有明显下滑,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的非息收入增速下降至个位数水平,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的增速较2015年同期有明显提升。

  从中收的收入分解来看,上半年,中收的主要贡献来自于代理理财业务、托管业务、投行业务以及银行卡等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

  营收驱动转向非息

  从净利润增速驱动各要素分解来看,上市银行整体规模增速贡献净利润增长7个百分点,利差负面贡献13个百分点,息差负面贡献有所扩大,主要受到贷款重定价因素及营改增的影响。手续费收入的快速增长和成本收入比的下降分别正面贡献3.3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两者对利润的正贡献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非息收入中非手续费部分成为中报增长的亮点,上半年,公司其他业务收入贡献净利润7.7个百分点,这一方面与银行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加大了对交易型债券、外汇挂钩产品、贵金属等产品的配置有关,在上半年取得了不错的表现;另一方面,部分综合化能力较强的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综合化板块(如保险)的贡献度明显提升。计提的拨备损失增加负面贡献为6个百分点,从边际影响来看,拨备对利润的负面影响有所降低。

  上半年,净息差较一季度末环比继续下行8BP至2.18%,环比降幅较一季度19BP的水平有所收敛,与年初相比,行业息差收窄幅度在27BP。行业整体息差在上半年受贷款重定价因素影响下走低符合预期,从幅度来看,二季度较一季度降幅收窄,反映银行受降息重定价影响正逐步消退。下半年,贷款重定价的影响将进一步消除,这将使得银行息差收窄压力进一步得到缓释,但考虑到银行对于优质资产的竞争加剧可能会加速资产收益率的下行,下半年息差仍将呈下行趋势。

  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速维持低位,除城商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外,其他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速都保持在5%及以下,五大行净利息收入均出现负增长;非息收入增速表现分化,城商行非息收入增速都较高,除北京银行以外,其余四家增速都在70%以上;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表现最好,增速为52%,五大行中建行表现最好,增速为41%,整体均远超利息收入增速,银行收入驱动力正在向非息业务转移。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较上年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建行及浦发银行非息收入占比提升10%以上。

  对于五大行乃至上市银行整体,息差变化超过拨备计提成为拖累盈利的最大因素,盈利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张及其他收支增加来驱动;城商行拨备计提较为谨慎,对盈利的负面贡献依旧最大,中间业务较快增长是其盈利的最大贡献因素;股份制银行介于两者之间,盈利依靠规模扩张及中间业务增长,拨备及息差收窄的拖累都比较大。

  另一方面,中收对盈利的正面贡献正逐渐回落。上半年,绝大多数银行都保持了中收的正增长,但与上年相比,除南京、江苏、浦发等增速出现明显上升外,大多数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均出现了回落,中收对盈利的贡献显著减弱。

  而成本控制对盈利的正面贡献较大。大多数上市银行的成本控制能力都较2015年同期有所增强,其中,民生、平安及兴业等股份制银行成本收入比同比降幅较大,成本控制较上年明显增强。

  不过,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10.7%的增速较2016年一季度的18.5%有所放缓,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手续费同比增速分别由一季度的11%、31%、66%下降至4%、21%、56%,这可能与2015年同期资本市场相关收入贡献度较高抬高基数,以及传统手续费业务费用的调降有关。从结构来看,包括理财、基金保险代销、托管、投行等业务依旧保持较快增长,占手续费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

  此外,拨备对盈利的负面影响仍然较大。上半年,绝大多数上市银行的拨备计提都较上年更为严格,表现为资产减值损失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上年增加,这也是导致银行净利润增速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截至2016年6月末,所有上市银行利润均维持了正增长。上半年,16家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仅5家较2015年有所下降,意味着11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呈企稳回升之势,盈利增速仍在下行探底的5家银行分别是兴业、平安、北京、民生、交行。

  虽然宏观层面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行业基本面绝对的拐点并未来临,但市场不宜过度悲观,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正随着供给侧改革和去杠杆趋势进一步调整,拐点并非一蹴而就,但无疑正逐步临近。

  拨备是冲击行业利润的第一负面因素,上半年,基本上所有银行均不同程度面临拨备侵蚀营收的压力,拨备计提力度较大的银行有平安、宁波、兴业、南京。净息差也是冲击行业业绩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降息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上半年,仅平安银行一家逆势上升,其得益于低收益按揭贷款较少,高收益资产的占比较高。

  而上半年驱动业绩正增长的三大因素为规模、非息收入、成本费用。规模依然是贡献业绩增长的第一要素。城商行规模驱动效应最为显著,其次为股份制银行,最后为国有大行。第二个贡献业绩的重要因素为非息收入,上半年,非息收入对上市银行的业绩增速贡献在0.4%-20.3%不等,表现突出的银行为宁波(20.3%)、中行(14.5%)、建行(13.1%)。成本费用的控制也是正面的业绩驱动因素之一,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相对更为突出。

  总之,当前银行业面临的两大负面冲击为拨备和净息差,而应对冲击的策略主要有三种:规模扩张、提升非息收入、控制成本费用,其中城商行规模效应最强,股份制银行控制费用效果最为显著。

  银行业2015年营业收入增速为9%,2016年一季度为11%,2016年上半年再次回落至6%,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低,主要是受利息收入表现萎靡所拖累。绝大多数银行2016年收入增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仅宁波、华夏、中行例外。

  2015年、2016年一季度、2016年上半年,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速为6.6%、-0.1%、-2.9%。南京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增速靠前,分别为29%、16%、13%,而五家国有大行净利息收入增速为负。上半年,银行业净息差较年初平均下降了23BP,仅平安银行较年初上升2BP,其余15家银行均不同程度下降。在利率市场化和降息背景下,上半年资产集中重定价,导致净息差下滑比较严重。

  上半年,银行业净非息收入同比增长32%,非息收入占比由2015年年末的26%大幅提升至34%。其中国有大行的非息收入占比提升主要受益于综合经营,比如建行的建信人寿业务、工行的租赁和保费收入、交行的保险业务等。由此可见,业绩超出预期的银行其非息收入同比大增,比如宁波银行同比增长143%、南京银行增长73%、浦发银行增长55%。

  中报显示,拨备对收入的侵蚀在2016年二季度并未出现好转。平安、南京、浦发、招行、兴业、中信的资产减值损失均达到了各自营业收入的30%以上,分别为37%、34%、32%、32%、31%、30%。国有五大行最低,拨备占营收的比例约在12%-14%之间。

  新增贷款主投零售

  16家上市银行生息资产规模环比2016年一季度增长3.7%,一季度为3.5%,环比增长平稳,不过,由于2015年二季度银行资产投放节奏有所加快提升基数,2016年上半年同比增速较一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至9.9%。其中,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增速降幅较为明显, 分别由2016年一季度的32%和19%的同比增速降至27%和16%,国有大行保持相对平稳,仅由一季度的7.8%下降至二季度末的7.0%。

  分银行来看,二季度规模增长较快的是民生、光大和华夏,环比增速分别为9.5%、7.7%和7.6%;从配置结构来看,贷款中以按揭为主的个人贷款增长较快,同业科目下的买入返售受票据监管的影响收缩明显,债券及非标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

  虽然规模是贡献银行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规模增速行业内部呈现两极分化。上半年,南京、光大、宁波、民生、平安的总资产增速位于行业前五位,其中南京和光大分别为26%、19%,民生、光大的二季单季环比增速较高,分别为9%和8%。

  截至2016年6月末,贷款占生息资产比重环比提高的上市银行共7家,其中招行、北京、浦发的该项比重提升较快,分别环比提升3.3%、3.2%和1.1%。同业资产占生息资产比重较年初提高的上市银行共4家,分别为南京、中信、宁波、中行,其中南京与中信的该项比重提升较快,分别提升2%与1.5%。证券投资占生息资产比重提高的上市银行共14家,其中民生、农行、光大的证券投资占比提升较快,分别提升10.7%、5.5%与5.1%。

  从贷款投向来看,贷款新增主要投向零售和基建。新增贷款中南京银行增幅最大,为20%,其中零售贷款新增29%,对公贷款新增19%;农业银行新增贷款最小,为5%,其中零售贷款新增12%,对公贷款新增3%。

  随着2016年起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开始实施,其主要覆盖七大方面,包含14个指标,显示监管趋严力度加大。虽然广义信贷考核会令市场流动性趋紧,对部分尚处扩张期的银行(主要是城商行)可能会制约其扩张速度,但从长期来看,有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和做好风险控制。

  从负债端看,存款平稳增长,主动负债增加,负债结构总体保持稳定。从占比来看,2014年至今存款占比平均为77%,同业负债平均为19%,应付债券平均为4%;从趋势上看,存款比重呈下降趋势,发行债券略有上升。

  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平均存款同比增速(整体法)为7.9%,略高于2015年的7.8%,除浦发银行外,上半年存款增速均为正,增幅较大的有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存款增速为负主要是因为其定期存款在上半年有所下降,亦是主动降低高成本的结构性存款来调整负债结构所致。

  从存款客户结构来看,除农行外均是企业存款占据主导,中信、民生企业存款占80%以上,农行企业存款仅占37%,上半年农行县域个人存款占总存款的一半。从存款期限结构来看,各上市银行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占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民生银行定期存款占比最高,达到63%,活期仅为37%;而招商银行刚好相反,定期占比为38%,活期占比为62%。

  因此,存款结构较好的银行有农行、招行、工行,企业活期增长较快的银行有中信、宁波、北京、兴业、招行。

  从2016年二季度开始,各类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均出现下降。由于M2增速同比下降,信贷增速放缓,实体有效需求不足,且MPA监管升级也限制了信贷的增长,导致各类银行资产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预计短期内各类银行资产增速仍会继续下降。

  上半年,上市银行继续加大了对同业资产的压缩,14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出现同比下降,尤其是买入返售资产规模缩减较大,大部分银行降幅比例在50%以上,仅宁波与中信银行出现增长。投资资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尤其是民生银行,投资增速达到80%以上,远超贷款同比增速,推动投资资产占比进一步提升;预计下半年投资资产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增速领跑各类资产。

  2016年1月,居民房贷仅占当月新增信贷的19.06%,至7月居民累计新增房贷已占到总新增信贷的38.76%,超过企业新增长贷。由于企业部门投资意愿减弱和对公贷款不良率偏高;银行信贷转向风险较低且存在地产去库存政策红利的居民房贷。考虑到下半年企业需求和风险均难有太大改善,预计下半年居民房贷还是新增信贷的重要来源,但地产调控政策将进一步收紧,并且前期房贷需求释放较大,预计下半年房贷下滑压力较大。

  资产质量持续性待观察

  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上市银行不良率环比增加6BP到1.74%,较2015年继续上行,但环比增幅有所收窄。加回核销及处置不良,估算二季度单季不良净生成率年化达到108BP,环比一季度下行11BP,不良生成速度有所放缓,资产质量压力边际改善,但可持续性仍待观察。

  分银行来看,不良生成率二季度环比出现下行的银行有大行中的工行、建行、农行,股份制银行中的兴业、平安,城商行中的南京、宁波。值得注意的是,从关注类贷款占比来看,部分银行尤其是二季度资产质量改善最为明显的国有大行环比上升较快,部分银行的逾期不良剪刀差仍呈现扩张趋势,目前资产质量企稳的根基仍不牢固,可持续性仍待后续季度观察。

  上市银行二季度平均不良率为1.68%,环比下降6BP;不良净生成率为1.08%,环比下降12BP。各类型上市银行不良率均出现拐点,国有大行不良净生成率下降,城商行和股份行不良净生成率上升。多数上市银行二季度不良贷款率继续上升,农行、建行、交行、中信等4家上市银行环比持平,工行、光大和宁波3家不良贷款率环比下降。

  二季度资产质量数据显示,随着不良处置的加大和风险暴露的日益充分,部分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已出现企稳迹象。但考虑到实体经济还未出现根本性改善,可持续性还需要观察。

  二季度,五大行和国有银行拨备覆盖率普遍环比下降且绝对值偏低,拨备压力较大。但城商行拨备覆盖率距监管要求仍有很大的缓冲空间,未来拨备计提压力不大。下半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不良风险暴露压力有增无减,银行仍面临较高的拨备压力。

  上市银行2015年年末的不良率为1.65%,截至2016年上半年,不良率较年初提升4BP至1.69%。

  分银行来看,兴业银行上半年提升幅度最大,为17BP,而光大银行上半年不良率下降最多,为11BP。上半年资产质量总体好于预期,主要是因为上半年贷款放量和多次降准降息的效果开始体现,以及小微企业和部分区域经过风险的冲击开始见底回升。

  上半年,共有7家银行不良生成率较年初有所下降。不良生成率较高的为平安、南京、民生、招行;而不良生成率较低的为建行、农行、北京。上市银行上半年不良贷款1.09万亿元,同比增长29%;逾期贷款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关注类贷款2.33万亿元,同比增长23%。上述数据说明银行业未来不良压力仍然较大。

  而光大银行和宁波银行不仅不良率上半年出现回落,其逾期贷款环比增速也出现负增长,资产质量出现较为积极的变化。综合逾期贷款和关注贷款来看,增长较快显示未来不良压力较大的银行有南京、工行、民生、北京,而交行、招行、宁波、光大的指标好转迹象较为明显,需关注其持续性。

  上半年,拨贷比有所提升,16家上市银行中有10家拨贷比得到提升,其中平安、民生由2015年年末的低于2.5%分别提升至2.51%和2.55%。截至2016年6月末,共有10家银行拨贷比在2.5%以上。

  另一方面,16家上市银行中有9家拨备覆盖率在下降,上半年,工行拨备覆盖率降至143%,而交行、光大均降至150%的监管红线以下。拨备覆盖率依然是城商行最为充足,且上半年三大城商行均有所上升。因此,拨贷比的提升和拨备覆盖率的下降再次凸显了资产质量的压力。

  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计提拨备同比增长28%,增速较2015年同期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集中暴露的阶段已经过去、新增信用资产规模增速放缓以及调节利润增长空间。尽管信贷成本上升的幅度已经减缓,但银行业整体的信贷成本还在继续提升。

  实际上,上市银行出于各自经营实际的考虑,分别采取审慎计提和放松计提补利润的拨备要求,计提策略出现明显分化。城商行因为利润增速仍然较快,不良压力明显缓解,信贷成本计提没有压力,所以信贷成本未见上升。股份制银行的信贷成本有明显的提升,国有大行补利润策略下信贷成本同比略有上行。

  具体来看,16家上市银行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信贷成本同比下降,其他均有所提升,其中宁波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的拨备计提非常审慎,同比提升较大。截至上半年末,16家上市银行中有9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较一季度出现下降,其中,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和北京银行下降较多;兴业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拨备计提更加审慎。

  银行中期不良余额增速放缓,不良率地没有提升。截至上半年末,上市银行整体不良余额较一季度末增长2.2%,增速较之前的水平显著放缓,整体不良率为1.68%,较一季度末的水平下降1BP。具体来看,与一季度相比,工商银行二季度实现不良的双降,光大银行不良率下降;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的不良率与期初持平;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不良率仍在1%以下。

  根据国金证券的计算,二季度上市银行不良生成率环比下降18BP,虽然不良生成率速度减缓,但资产质量压力仍在。一方面,上半年信用风险暴露减缓,另一方面,不良确认上半年略松于下半年。从关注和逾期贷款情况来看,整体的不良压力仍然较大。关注类贷款占比和增速都有所提升,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增速也有反弹。

  整体来看,上半年,上市银行的整体业绩在经济没有明显好转的大背景下充分反映了实体经济的信用风险和盈利情况,在此不利的背景下,各家银行在自身战略的引领下加大零售、同业等低风险资产的配置,努力发展中间业务,尽量减少利润的下滑和提高业绩增速。资产质量方面的不良率增长指标虽有一定程度的放缓,但压力仍在说明现在谈不良出现拐点为时尚早。

  从银行半年报情况来看,虽然规模增速的放缓和息差持续收窄对营收的负面影响仍将持续,但资产质量短期企稳的积极信号有助于修正市场对于银行资产质量过度担忧的负面预期。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