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锦秋:必须防范次新股泡沫破裂风险
熊锦秋
最近一段时期,一些首发限售股解禁、或即将解禁的次新股如第一创业等出现大跌走势,笔者认为市场各方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须有效防范次新股泡沫破裂的风险。
以帝王洁具为例,本周该股将迎来1068.37万股首发限售股解禁,这些限售股东原始持股成本大多比较低,以目前股价看限售股东账面浮盈丰厚。市场基于限售股东或有减持可能,在此之前已经提前作出反应。
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市场如此惧怕首发限售股的减持?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股票估值过高,过度偏离内在价值。比如第一创业即使在连续大跌之后,其动态市盈率依然高达百余倍,如此一方面首发限售股东有强烈减持欲望,另一方面其他投资者又缺乏买入意愿,供求关系出现较大变化,导致股价急跌。
再深究一步,此前这类次新股的市盈率之所以能炒到如此之高,正是因为A股市场长期以来过度投机、市场操纵基因所导致。次新股的疯狂炒作在2015年牛市期间可谓登峰造极:主力不在乎买入新股的初始成本高低,一味地在接盘后继续高举高打、连拉涨停,通过新股高换手率以及股价上下频繁波动,最后将筹码倒给散户,如此操作同样可以收获暴利。
这个模式显然也对之后的新股定位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新股存在投机甚至操纵的预期,不少投资者也敢于在新股连续十几个涨停板之后还大胆地追入。
要防止第一创业这样的次新股在限售股解禁时出现股价崩盘现象,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个解决办法:
首先,可规定新股上市后12个月内流通股股东持股的上限,比如至多持股千分之一。此前证监会针对炒作次新股和快进快出手法等恶性操纵市场行为,部署了2017年专项执法行动第二批案件。笔者认为,次新股市场操纵离不开主力对筹码的收集,若限制单个流通股股东持股上限,包括投资者控制的多个账户合计持股都不允许超过上限,次新股上市之初的市场操纵行为有望得到根治。
当然,在新股上市一年之后,对单个流通股股东持股的上限可以解除,经过一年时间,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基本有了初步了解,估值相对更为理性,再加上此时小限股东持有的限售股也已经解禁,次新股价格还会受到小限持股的压制,此时市场操纵也有望得到缓解。
其次,可以考虑实行新股裸卖空机制。裸卖空是指投资者手中没有现成股票,也没有借入股票,就凭空在市场上卖出,等到交割日之前再买入股票交割。此前美股允许裸卖空,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决定永久禁止裸卖空,裸卖空可能会造成短时间内股票供应突然大增,加大股票市场的不稳定性,尤其在市场陷入信心危机的时候更是如此。不过,考虑到A股市场投资者对新股的无脑崇拜和爆炒,裸卖空机制却可能是对症特效药。
目前新股上市后并不会马上纳入融资融券标的,即便纳入,可以借到的流通股票也屈指可数,且限售股由于其限售性质、在理论上并不能用来融券,由此目前新股的融券卖空机制处于事实上的缺失状态。如果设立新股裸卖空机制,可以规定新股裸卖空的总额度等于限售股的总量,如此可以控制无限量卖空的弊端。一旦限售股流通,可规定裸卖空头寸必须在之后的一年内买股对冲平仓。
其三,应教育引导投资者审慎参与新股炒作。在成熟市场,投资者多会从衡量公司业绩等角度来理性对待新股,炒新热情并不高,尤其在上市首日都会采取观望态度;新股上市后的表现也有分化,有的大涨、有的则跌破发行价。
然而A股市场则大不相同,新股需要抽签才能认购,中签如同中奖,新股上市后投资者只管一通爆炒,哪管今后洪水滔天。从第一创业等次新股大跌等案例,投资者应该从中汲取教训,要远离新股炒作,不要以为限售股解禁还有一段时间,就枉顾个股内在价值斗胆参与。
随着新股越发越多,随着市场流动资金越来越少,如果高位追涨新股,就很有可能成为最后一棒的接棒手,成为市场里的“韭菜”。由此也可倒推到新股申购,即使新股以22.99倍市盈率发行,也可能高于市场估值水平,同样要谨慎参与申购。若投资者理性价值投资,如此也会推动市场逐步迈入健康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马先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