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考在即 银行“缩表”向谁“开刀”

2017年06月27日 07:08    来源: 中国证券报    

  银监排查加码,MPA季度考核在即……这一年的“中考”让人紧张,阴雨天气不足以让银行从业者们焦躁的心情得到平复。“我们首先压缩的肯定是同业理财、通道业务等表外业务,但是接下来不排除压缩一些低收益的信贷资产。”某股份制银行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专家和券商分析人士指出,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放缓是大势所趋。而本轮银行的“缩表”进程中,相较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此前几年凭借同业业务、资管业务快速扩张的中小城商行所受冲击最为明显。

  “第一刀”是同业业务

  “现在通道类的同业业务基本停滞了,之前有很多通道去做委托贷款或者资金出表,最后资金进入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这类领域。近期监管排查的重点就是这些,所以这也是银行对自己下手的‘第一刀’。”李东就职的这家股份制银行曾被称作“同业之王”,或许正因如此,他和同事的感受比其他同行要强烈得多。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银监会的“三三四”风险排查中,多数银行的自查阶段已经结束。同业“空转”也是各家银行自查重点,包括是否存在通过同业存放、卖出回购等方式吸收同业资金,对接投资理财产品、资管计划等,放大杠杆、赚取利差的现象;是否存在通过同业投资等渠道充当他行资金管理“通道”等。

  李东在内的不少银行业内人士坦言,MPA考核对于资产负债规模的增速是重点“必考科目”。因此,预计银行“缩表”的进程还会继续,除了向同业理财、同业投资等表外业务“动刀”,不排除下一步向一些低收益的表内资产“下手”。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记者表示,商业银行的“缩表”与央行的缩表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如果仅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预计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仍将增长,只是增速会下降。“表外业务收缩是第一步,表内资产还是维持一个适当的增速。”

  在中国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银行“缩表”不会只是个例。根据其研究数据,2017年年初只有一家A股上市银行表内的资产、负债同步收缩。但是“中考”在即,不排除其他机构也会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表外业务一定阶段性地负增长,考虑到季度考核的因素,6月份的数据会更明显体现出银行自主‘缩表’。”

  城商行日子“最难熬”

  券商分析人士指出,金融去杠杆对金融行业的信号在于业务结构回归实体经济。近年来通过同业加杠杆实现规模快速扩张的一些中小银行,在短端 利率不断上抬的情形下去杠杆或加速“缩表”。

  不过,招银资管分析人士指出,暂时看,中小银行并不存在明显的“缩表”动机,一季度的资产负债增速虽然较去年降幅较大,但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有限。由于一季度并不是金融去杠杆的高峰期,监管政策是在4月份之后才密集出台,同业链条收缩对中小银行的影响预计会在之后体现得更为明显。

  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商行发展报告》(下简称《报告》)显示,城商行目前仍处于资产的扩张期,资产增速较快,甚至出现了逆周期增长的现象,尤其是在投资类业务、表外业务等方面,较为激进。但经济仍处在下行周期,过快的资产扩张伴随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风险隐患重重,城商行要尽快扭转投资超过贷款、表外业务发展过快的局面,回归服务企业发展的本源。同时,在资本充足率刚性要求情况下,城商行会倾向于快速扩张业务规模,但随着业务快速发展,利润增长跟不上资产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会下降,因此需要寻找新的资本补充途径。然而,资本补充渠道不畅。

  如此看来,就不难解释今年以来多家城商行在A股、H股排队等候IPO的原因了。温彬直言,相较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个别城商行会明显出现资产负债表的收缩,这类银行需尽快对业务结构做出调整,并积极化解和处置眼前风险。对于流动性风险,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降低期限错配敞口和杠杆比率;对于信用风险,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债转股,积极发挥债委会作用,扩大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对于市场风险,债券投资适当降低久期,减少外币头寸风险敞口。此外,随着部分非标业务回到表内将显著增加资本压力,需要进一步拓宽外部融资渠道,采取优先股、二级资本债、 可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增强资本实力,更要加快实现“轻资本、轻资产”战略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周昆平指出,对商业银行同业和理财业务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是从整个银行业来看,同业负债比例在包含同业存单后,仍不高于三分之一的监管要求。因此,往后商业银行表外“缩表”行为将比较平稳。二是各机构之间有差异,国有大型银行及大多数股份制银行仍保持较为健康的负债结构,低成本的一般性存款占比较高,压力可控。部分经营风格激进型机构在监管压力下需要继续去杠杆,表外的缩表任务仍将比较艰巨。今后一段时期,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可能在规模稳定的前提下,以结构调整为主。

  去杠杆与稳增长“平衡术”

  “为了维持正常的业务发展,我们该做的同业业务还得做。但是为了完成总行派的任务,我们目前只能把一些表内的信贷资产也压缩了。在去年资产荒的时候,我们给一些信用好的央企放贷基本都是基准 利率,现在这种情况不太可能了。据我了解,有些银行把个贷业务都暂停了。”一家股份制银行某深圳支行行长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因此,如何把握去杠杆与稳增长的平衡术,也在考验着监管部门的底线和智慧。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 分析师唐建伟表示,既要防止杠杆率上升过快而引发债务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泡沫,也要合理把握去杠杆的节奏,避免过快压缩信贷和投资可能引发的对经济增长的损害。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在金融去杠杆、货币紧平衡的背景下,社会融资增速受到压制,而货币是决定中国经济运行的最核心指标。从融资到经济通常存在一个季度左右的滞后期,这意味着下半年经济增长面临一定压力。

  在曾刚看来,接下来央行货币政策基调仍是保持稳健,银行潜在的信贷能力足以满足实体经济需要。“下半年不是信贷额度的问题,而是信贷成本会有所上升,对实体经济有多大影响目前还难以判断。”他进一步指出,即便接下来某些阶段的流动性出现波动,央行的选择还有很多。另外,还需要关注一些过往杠杆率比较高的企业,在借新还旧受到影响以后,资金链会否断裂,局部风险会否外溢等。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