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专家认为——
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迎来“开门红”,增加2.9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但在分析人士看来,1月份信贷“冲量”难以持续,今年信贷增长与M2增速仍将以稳为主。
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较去年12月末有所回升,M2余额172.0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7亿元。
1月份人民币信贷创下历史峰值,在市场的预期之中。去年12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仅为5844亿元,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当时有分析认为,12月份新增贷款低于预期并非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减少,而是年末为满足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存款偏离度等监管要求,金融机构主动压缩信贷增量所致。到了1月份,这部分需求得到了释放。
“市场不宜过分夸大信贷单月增量的影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认为,1月份信贷实际余额增速为13.25%,仍保持在13%附近,信贷年初大幅增长,除年初首月的季节性特征外,部分原因也来自于去年末考核的影响下,可能部分可投贷款顺延至今年初进行投放。
中信证券债券研究团队也认为,1月份新增贷款反弹力度超过近年同期,主要是短期贷款增加超预期,这主要是受季节因素影响,今年春节较晚,信贷多集中在1月份。
对于1月份信贷的“开门红”,中金固定收益团队也提出,往后看,贷款的升高可能只是阶段性的,全年贷款增量不见得会有非常大幅度的提升。一方面,货币政策仍要管好流动性闸门,另一方面,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表外回流表内的情况下也偏紧,从而制约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下的广义信贷扩张速度。另外,由于今年春节在2月份,1月份比去年多了几个工作日,因此1月贷款增长更多,2月份可能会有相应回落,因此综合1月份、2月份的情况来评估信贷的增量和增速更为合理。
在1月份信贷大增的背景下,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却低于预期,为3.06万亿元,主要是表外融资减少所致。在去杠杆和金融监管逐步加强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更加规范,资金从表外流向表内的迹象明显。1月份,委托贷款减少714亿元,同比多减3850亿元;信托贷款增加455亿元,同比少增272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437亿元,同比少增469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M2增速在1月份出现了反弹。2017年以来,M2增速出现下降,多个月份都在9%左右运行,个别月份甚至跌至9%以下。年末,M2增速再创新低,同比增长8.2%。今年1月份,M2回升至8.6%。
陈冀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促使M2增速相对稳定。信贷资金较过去一段时间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其中大量的信贷增量配给到企业部门,短期大幅提升了企业部门的流动性。进入2018年,央行使用了各种结构性调控工具,如对普惠金融进行定向降准以及创设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1月份的市场流动性较往年同期都显得更加稳定。
“在跨境资金流出压力不大,甚至可能有部分资金流入的情况下,M2增速保持相对稳定属预期之中。”陈冀分析称,未来货币政策将以维持稳健为主,在MPA考核规则下,信贷和M2增速都较此前稳定性有明显增强,预计未来或将延续这种增速波动较小的态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
(责任编辑:马先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