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2股市 > 股市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股东计划“清仓” 幸福人寿前三季 保险业务收入增71%

2022年11月30日 16:26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袁园    每经实习编辑 马子卿    

  近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挂出了一则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幸福人寿)股东的招商项目,深圳市亿辉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辉特)和深圳市拓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天投资)计划合计出售幸福人寿16.59亿股股份,约占总股本16.37%。

  招商信息显示,项目招商披露时间截止到2023年01月16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亿辉特和拓天投资分别是幸福人寿第四大股东和第六大股东,分别持有9.27%、7.10%股权,合计持股比例为16.37%,与招商项目所披露的股权数量一致。也就是说,如果此次这两位股东顺利出售,将不再持有幸福人寿股权。

  转让方未设置资质要求

  公开资料显示,幸福人寿成立于2007年,总部设在北京,注册资本金达101.3亿元人民币,截至2021年12月末,幸福人寿总资产727.21亿元,总负债666.68亿元,净资产60.53亿元。

  幸福人寿主营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各类人身保险业务;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国家法律允许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以及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目前,幸福人寿已设立22家分公司,253家分支机构,提供覆盖寿险、疾病、医疗、意外、财富管理等领域,充分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多层次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从幸福人寿的股权来看,幸福人寿共有18家股东。其中,持股比例超过5%的股东有诚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三胞集团有限公司、亿辉特、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拓天投资,持股比例分别为 30.000%、20.995%、14.182%、9.271%、8.185%和7.104%。此次挂牌招商的正是幸福人寿的第四大股东和第六大股东,如果招商完成,亿辉特和拓天投资将退出幸福人寿。

  对于潜在意向方,亿辉特和拓天投资并没有设置太多“门槛”。招商项目信息显示,两位股权转让方并未设置资质要求,也无需缴纳诚意金,意向方资质要求只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对于被冻结股权能否转让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信息合作规范执行与协助执行的通知》规定:股权、其他投资权益被冻结的,未经人民法院许可,不得转让,不得设定质押或者其他权利负担。也就是说,想要转让被冻结的股权,需要获得人民法院许可。

  前三季利润同比降88%

  作为标的方,幸福人寿虽然成立已有十余年之久。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2022年幸福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共计169.88亿元,净利润0.92亿元,与2021年同期相比,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1%,但利润同比降低88%。

  幸福人寿三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85.36%,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1.82%。幸福人寿表示,公司将持续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降低利率风险;根据偿二代监管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资本运用及风险管理能力;从公司资本约束方面考量未来业务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好业务结构优化转型及资产配置等方面的工作;充分把握政策机遇,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加强投资市场研究。

  中债资信2022年6月发布的《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跟踪评级》显示,幸福人寿以传统寿险为主,截至2022年1季度末,传统寿险占比63.73%,万能险和分红寿险分别占比10.68%和20.68%。

  值得注意的是,幸福人寿主要业务渠道仍为银保渠道,且占比逐年提高,2021年占比上升至77.79%,2022年1季度银保渠道占比进一步增至85.51%,公司整体更加依赖银保渠道,团险以及个险增长承压,渠道发展均衡性有待提高。

  中债资信表示,未来12到18个月内,随着行业风险防范措施的增强,寿险行业有望保持较低的经营风险。资源配置方面,幸福人寿保费规模有所增加,市场份额提高,业务结构有所调整,万能险及分红险占比增加,幸福人寿仍依赖银保渠道,渠道发展均衡性有待提升,承保端业务品质预计仍保持一般,幸福人寿保费业务收入有望保持稳定,未来盈利稳定性有待观察,整体资源配置能力一般。债务政策方面,幸福人寿流动性表现尚可,偿付能力以及财务灵活性均有所弱化,整体债务政策表现一般。此外,幸福人寿外部支持作用仍很强。综合考虑上述主要评级要素的预期表现,中债资信给予幸福人寿的评级展望为稳定。

(责任编辑:魏京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