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3股市 > 股市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补贴退坡后收入降六成 海龙风电拟挂牌新三板

2023年04月19日 13:45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2022年海上风电补贴退坡后,行业“抢装潮”随之结束,不少风电产业链公司业绩随之出现下滑,目前正在申报挂牌新三板的江苏海龙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龙风电)也不例外。

  海龙风电主营业务为海上风电机组安装服务,2021年、2022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79亿元、2.24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4.31亿元、1.83亿元,2022年收入仅为2021年的38.66%,降幅超六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海龙风电客户集中度较高,2021年、2022年客户数量分别为1家、3家,尤其是对第一大客户江苏龙源振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源振华)的收入占比分别为100%、60.82%。在行业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海龙风电能否拓展新的项目仍有待观察。

  主营业务收入来源单一

  海龙风电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2021年、2022年营业收入全部来自主营业务海上风电机组安装服务。受海上风电抢装潮影响,2021年度海上风电机组安装数量及单价呈现大幅度上升,导致公司营业收入涨幅较大。

  不过到了2022年,海上风电补贴退坡后,海上风电行业服务价格回归相对合理区间,加上2022年海上风电行业处于休整筹备期间,因此海龙风电2022年度营业收入大幅下降。

  海龙风电提示风险称,由于海上风电并网价格补贴取消,短期内将导致市场增长放缓,海上风电安装服务单价下降,公司存在因行业政策变动而使得经营业绩波动的风险。

  对此,全国股转系统审核问询函要求海龙风电结合政策变动后行业的具体变化,量化说明补贴退坡对行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趋势及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并在“重大事项提示”中作针对性风险揭示。

  对于海上风电行业未来趋势,海龙风电认为,从长期来看,国家政策持续支持海上风电行业,“十四五”期间装机规划量较大;未来随着海上风电设备技术继续升级、产业成熟度持续提升,海上风电“平价上网”产业政策对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不存在重大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海龙风电2021年全部收入及2022年超六成收入来自第一大客户龙源振华,公司表示,目前海上风电工程承包商市场份额集中度较高,受制于行业整体市场竞争格局,公司也出现了客户集中度比较高的情况,符合整体市场格局。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龙源振华自身也有风电安装平台。公开转让说明书(申报稿)“风电安装船行业对比情况”显示,龙源振华2018年、2022年分别投运龙源振华3号、龙源振华6号,吊重分别为2000吨、2500吨;而海龙风电2021年投运的海龙瑞彩号吊重600吨,预计2023年投运的海龙风彩号吊重1200吨。

  那么,海龙风电与龙源振华的合作是否具有稳定性及可持续性,客户不进行自主建设而通过外采公司安装服务的必要性,以及是否可以顺利开拓新客户等问题,还需海龙风电进一步说明。

  有大额关联方资金拆借

  公开转让说明书(申报稿)显示,由于公司客户较为集中,2021年初主要由实际控制人李海斌负责商务洽谈,李海斌同时全面负责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与其相关的费用计入管理费用。

  李海斌、应雷丽夫妻合计持有海龙风电79.06%的股权和90.07%的表决权,为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其中李海斌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法定代表人。

  不过记者注意到,李海斌、应雷丽2016年8月出资设立启东市海龙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海龙风电前身),在此之前二人似乎并没有风电安装相关从业经历。职业经历显示,李海斌于2004年4月至2013年3月任启东市幸福油料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2013年3月至2021年10月任启东四海假日宾馆经营者,2015年8月至2020年9月任启东市宸丽水产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此外,2021年、2022年海龙风电存在大额关联方资金拆借,涉及李海斌、应雷丽、江苏瑞彩风电工程有限公司等关联方。2021年、2022年,海龙风电向关联方新增拆入资金分别为1.28亿元、3121.60万元,期末余额分别为4871.07万元、0元;向关联方新增拆出资金分别为706.33万元、573.54万元,期末余额分别为706.33万元、573.54万元。

  对此,审核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关联方往来款的交易背景、具体用途、商业合理性、资金流向、账龄、计息(如有)及后续偿还情况,是否涉及资金占用或体外资金循环;说明向关联方拆入资金是否属于股东对公司的资本性投入,是否应按权益性交易处理。

  对于本次挂牌新三板相关事宜,2023年4月13日上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海龙风电并发送了采访邮件,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每经记者 张明双 每经编辑 张海妮

(责任编辑:蒋柠潞)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