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润青山——记理想华莱董事长陈社强的家国情怀与共富实践

2025-03-27 18:56 来源:中国网财经

  在湘中安化的层峦叠嶂间,一片片茶园青翠欲滴,采茶女指尖翻飞摘取致富希望,这里曾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最顽固的贫困堡垒,如今却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理想华莱科技集团董事长陈社强,用十六载光阴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的传奇,更以赤子之心铺就了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进阶之路,用慈善之光点亮了共同富裕的希望。 

  产业筑基: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引擎 

  2010年,当陈社强带着团队进驻安化县冷市镇时,面对的是贫困落后、青壮年大量外流的凋敝山村。他锚定安化黑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潜力,创新"企业+基地+农户"三级联动模式,开始扎根安化,修厂房、建茶园。 

  短短十六年,从第一株茶树,第一片茶园、第一个厂房,到今天,理想华莱完成了全产业链的布局。在湖南安化建成了冷市黑茶产业园、万隆黑茶产业园、叶子茶厂,在云南思茅兴建成了云南营销中心、思茅普洱茶产业园,共五大加工生产基地。打造了国内第一个符合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10万级净化车间GMP茶叶生产车间,另建有西南最大的两条CTC生产线和100多条先进的茶叶生产线,年加工茶叶能力突破11万吨,安排相关就业人员近4000人,间接带动就业9.67万人,辐射相关产业链就业人员超过50万人,成为了当地当之无愧的绿色产业。 

  陈社强常说,“我们只有将黑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茶农才能真正实现安居乐业。作为本土的黑茶企业,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带领茶农兄弟,走向致富之道,努力为黑茶产业在全世界的崛起、兴盛作贡献。” 2017年,陈社强代表公司与安化县人民政府签订了《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委托扶贫备忘录》,主动帮扶冷市镇、羊角塘镇、龙塘乡等乡镇的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他在公司内部成立了自己担任组长的产业帮扶领导小组,设立了 “乡村振兴基地”,打造了 “乡村振兴车间”,建立了 “乡村振兴生产线”。据统计,至目前,理想华莱重点产业帮扶项目范围覆盖至安化县内8个乡镇、47个村,6049人。 

  责任担当:构建共同富裕新生态 

  爱,始于产业,不止于产业。在陈社强的心里,爱,就是将所有的努力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投入到热爱的家乡。创业16载,他用大爱书写了一段产业兴邦的佳话,他的爱,不仅给了黑茶产业,还给了很多很多需要关心的人,比如茶农,山区的孩子等等。 

  2024年9月,他向安化县圆梦教育基金会捐赠5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师生;2023年12月,甘肃积石山地震,他24小时内调集200万元物资驰援甘肃;2023年10月,他向湖南农业大学捐赠150万元,用于支持农大教育事业发展;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他捐赠500万元专项基金支持抗疫等等。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投身到家乡的桥梁、道路建设以及各种民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通过冠名、赞助、支持等方式,支持各类体育赛事以及社会活动,积极为行业做表率、为社会献爱心。 

  截至目前,理想华莱已累计纳税21亿元,用于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的资金逾6亿元。"财富取之于社会,就要用之于民生。"这句刻在华莱总部大厅的誓言,已成为企业DNA。 

  全域共兴:绿色可持续才是永续财富 

  绿色可持续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理想华莱所有的生产基地均选址在空气清新 、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山区,一直采取有机生态标准的种植模式,杜绝化肥、杜绝农药,确保从源头上保证黑茶产品的纯净品质。 

  走进位于冷市镇高桥村的理想华莱水龙茶园,漫山遍野的茶树吐露新芽,茶农们忙碌的身影穿梭。水龙茶园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后因种种原因荒废,理想华莱于2009年开始复建,现为公司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兴盛发展打造的有机生态茶园基地,成就了一段“昔日荒地变成美丽茶园”的佳话,村支书说:“茶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大家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位于江南镇的理想华莱乡村振兴基地,地处风景秀丽的安化县江南镇,于2010年5月始建,由中国茶产业专家团队陈宗懋院士团队提供技术指导,是集绿色环保、有机高效、生态自然的数字化智能管理于一体的有机生态茶园,茶园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为农户提供茶苗、农资和技术服务,实行保价收购,带领当地茶农实现创收,是安化县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示范基地。面对记者的采访,茶园培管员兼周边商户老王乐呵呵地表示,“茶园忙的时候,我就在茶园工作,赚工资,不忙的时候,就开我的小店,当老板,这样的日子,满足、知足”。 

  绿色企业,不仅看外表“颜值”,还得看内在“含绿量”。理想华莱坚持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生产线上的诸多环节,公司推行茶叶“物联网”技术,打造精准化绿色种植和生产;相继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ECO)、雨林联盟认证(RA)、美国有机认证(NOP)、日本农产品有机认证(JAS)、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中国有机认证(CNAS)等相关认证。 

  让绿水青山越来越美,让金山银山越来越大,是理想华莱十五年来所坚持的信念。陈社强坦言,“打造中国茶产业的世界品牌,让中国黑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在这片承载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上,一个以产业为基、慈善为脉、文化为魂的乡村振兴共同体,正绽放出新时代的希望之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康博)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5股市 > 股市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爱无疆润青山——记理想华莱董事长陈社强的家国情怀与共富实践

2025年03月27日 18:56    来源: 中国网财经    

  在湘中安化的层峦叠嶂间,一片片茶园青翠欲滴,采茶女指尖翻飞摘取致富希望,这里曾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最顽固的贫困堡垒,如今却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理想华莱科技集团董事长陈社强,用十六载光阴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的传奇,更以赤子之心铺就了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进阶之路,用慈善之光点亮了共同富裕的希望。 

  产业筑基: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引擎 

  2010年,当陈社强带着团队进驻安化县冷市镇时,面对的是贫困落后、青壮年大量外流的凋敝山村。他锚定安化黑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潜力,创新"企业+基地+农户"三级联动模式,开始扎根安化,修厂房、建茶园。 

  短短十六年,从第一株茶树,第一片茶园、第一个厂房,到今天,理想华莱完成了全产业链的布局。在湖南安化建成了冷市黑茶产业园、万隆黑茶产业园、叶子茶厂,在云南思茅兴建成了云南营销中心、思茅普洱茶产业园,共五大加工生产基地。打造了国内第一个符合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10万级净化车间GMP茶叶生产车间,另建有西南最大的两条CTC生产线和100多条先进的茶叶生产线,年加工茶叶能力突破11万吨,安排相关就业人员近4000人,间接带动就业9.67万人,辐射相关产业链就业人员超过50万人,成为了当地当之无愧的绿色产业。 

  陈社强常说,“我们只有将黑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茶农才能真正实现安居乐业。作为本土的黑茶企业,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带领茶农兄弟,走向致富之道,努力为黑茶产业在全世界的崛起、兴盛作贡献。” 2017年,陈社强代表公司与安化县人民政府签订了《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委托扶贫备忘录》,主动帮扶冷市镇、羊角塘镇、龙塘乡等乡镇的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他在公司内部成立了自己担任组长的产业帮扶领导小组,设立了 “乡村振兴基地”,打造了 “乡村振兴车间”,建立了 “乡村振兴生产线”。据统计,至目前,理想华莱重点产业帮扶项目范围覆盖至安化县内8个乡镇、47个村,6049人。 

  责任担当:构建共同富裕新生态 

  爱,始于产业,不止于产业。在陈社强的心里,爱,就是将所有的努力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投入到热爱的家乡。创业16载,他用大爱书写了一段产业兴邦的佳话,他的爱,不仅给了黑茶产业,还给了很多很多需要关心的人,比如茶农,山区的孩子等等。 

  2024年9月,他向安化县圆梦教育基金会捐赠5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师生;2023年12月,甘肃积石山地震,他24小时内调集200万元物资驰援甘肃;2023年10月,他向湖南农业大学捐赠150万元,用于支持农大教育事业发展;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他捐赠500万元专项基金支持抗疫等等。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投身到家乡的桥梁、道路建设以及各种民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通过冠名、赞助、支持等方式,支持各类体育赛事以及社会活动,积极为行业做表率、为社会献爱心。 

  截至目前,理想华莱已累计纳税21亿元,用于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的资金逾6亿元。"财富取之于社会,就要用之于民生。"这句刻在华莱总部大厅的誓言,已成为企业DNA。 

  全域共兴:绿色可持续才是永续财富 

  绿色可持续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理想华莱所有的生产基地均选址在空气清新 、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山区,一直采取有机生态标准的种植模式,杜绝化肥、杜绝农药,确保从源头上保证黑茶产品的纯净品质。 

  走进位于冷市镇高桥村的理想华莱水龙茶园,漫山遍野的茶树吐露新芽,茶农们忙碌的身影穿梭。水龙茶园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后因种种原因荒废,理想华莱于2009年开始复建,现为公司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兴盛发展打造的有机生态茶园基地,成就了一段“昔日荒地变成美丽茶园”的佳话,村支书说:“茶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大家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位于江南镇的理想华莱乡村振兴基地,地处风景秀丽的安化县江南镇,于2010年5月始建,由中国茶产业专家团队陈宗懋院士团队提供技术指导,是集绿色环保、有机高效、生态自然的数字化智能管理于一体的有机生态茶园,茶园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为农户提供茶苗、农资和技术服务,实行保价收购,带领当地茶农实现创收,是安化县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示范基地。面对记者的采访,茶园培管员兼周边商户老王乐呵呵地表示,“茶园忙的时候,我就在茶园工作,赚工资,不忙的时候,就开我的小店,当老板,这样的日子,满足、知足”。 

  绿色企业,不仅看外表“颜值”,还得看内在“含绿量”。理想华莱坚持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生产线上的诸多环节,公司推行茶叶“物联网”技术,打造精准化绿色种植和生产;相继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ECO)、雨林联盟认证(RA)、美国有机认证(NOP)、日本农产品有机认证(JAS)、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中国有机认证(CNAS)等相关认证。 

  让绿水青山越来越美,让金山银山越来越大,是理想华莱十五年来所坚持的信念。陈社强坦言,“打造中国茶产业的世界品牌,让中国黑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在这片承载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上,一个以产业为基、慈善为脉、文化为魂的乡村振兴共同体,正绽放出新时代的希望之光。 

(责任编辑:康博)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