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破产重整机制装上“导航仪”

2025-04-02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证监会与沪深交易所同步推出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监管新规,以问题为导向,直击市场沉疴,通过权益调整、股份锁定、收益确认、业绩补偿等关键环节的制度重塑,为破产重整机制装上“导航仪”,推动破产重整回归挽救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本质。

曾几何时,破产重整在实践中存在变形走样的乱象。一些案例中,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沦为利益输送工具,中小股东权益在数字游戏中悄然蒸发;部分重整投资人化身资本掮客,借助制度漏洞低买高卖攫取暴利;更有上市公司在重大不确定性尚未消除时提前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制造财务数据的海市蜃楼,严重误导投资者决策。这些乱象不仅扭曲了市场定价机制,更让破产重整偏离了纾困解难的制度本义。

新规的出台,彰显了监管层正本清源的决心。在权益调整环节设置每10股转增15股的天花板,要求入股价格不得低于市场参考价的50%,这既是给无序扩张的野马套上缰绳,也是为价值投资铺设轨道。同时,将控制权锁定期延长至36个月,给短期套利者设置冷却期,倒逼投资人从“摘桃人”转变成“栽树人”。而规范业绩补偿,好比是给财务报表装上防盗门,扎紧篱笆,让浑水摸鱼的投机者无机可乘。

总体来看,此次新规在制度设计中处处体现着平衡智慧。既引导投资人从短期逐利转向关注企业长期价值创造,又有效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既兼顾重整效率与程序正义,又预留市场化博弈的弹性空间。这种刚柔并济的监管思路,既切除病灶又保护健康细胞,为困境企业恢复造血功能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改革破局之际,市场各方都需转换思维坐标。对上市公司而言,破产重整不再是逃避责任的避风港,而是脱胎换骨的手术台;对投资人来说,参与重整不再是零和博弈的资本游戏,而是价值再造的二次创业;监管机构则需从“消防员”转向“导航员”,在守护法律底线的同时,为市场创新预留试错空间,推动破产重整跳出债务处理的一亩三分地,着眼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重塑。可以预见,当各方主体从利益争夺转向价值共创,资本市场新陈代谢的机制将更加畅通。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关婧)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5股市 > 股市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给破产重整机制装上“导航仪”

2025年04月02日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证监会与沪深交易所同步推出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监管新规,以问题为导向,直击市场沉疴,通过权益调整、股份锁定、收益确认、业绩补偿等关键环节的制度重塑,为破产重整机制装上“导航仪”,推动破产重整回归挽救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本质。

曾几何时,破产重整在实践中存在变形走样的乱象。一些案例中,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沦为利益输送工具,中小股东权益在数字游戏中悄然蒸发;部分重整投资人化身资本掮客,借助制度漏洞低买高卖攫取暴利;更有上市公司在重大不确定性尚未消除时提前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制造财务数据的海市蜃楼,严重误导投资者决策。这些乱象不仅扭曲了市场定价机制,更让破产重整偏离了纾困解难的制度本义。

新规的出台,彰显了监管层正本清源的决心。在权益调整环节设置每10股转增15股的天花板,要求入股价格不得低于市场参考价的50%,这既是给无序扩张的野马套上缰绳,也是为价值投资铺设轨道。同时,将控制权锁定期延长至36个月,给短期套利者设置冷却期,倒逼投资人从“摘桃人”转变成“栽树人”。而规范业绩补偿,好比是给财务报表装上防盗门,扎紧篱笆,让浑水摸鱼的投机者无机可乘。

总体来看,此次新规在制度设计中处处体现着平衡智慧。既引导投资人从短期逐利转向关注企业长期价值创造,又有效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既兼顾重整效率与程序正义,又预留市场化博弈的弹性空间。这种刚柔并济的监管思路,既切除病灶又保护健康细胞,为困境企业恢复造血功能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改革破局之际,市场各方都需转换思维坐标。对上市公司而言,破产重整不再是逃避责任的避风港,而是脱胎换骨的手术台;对投资人来说,参与重整不再是零和博弈的资本游戏,而是价值再造的二次创业;监管机构则需从“消防员”转向“导航员”,在守护法律底线的同时,为市场创新预留试错空间,推动破产重整跳出债务处理的一亩三分地,着眼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重塑。可以预见,当各方主体从利益争夺转向价值共创,资本市场新陈代谢的机制将更加畅通。

(责任编辑:关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