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氧2024亏损5.87亿创4年新高 商誉减值加剧亏损

2025-04-09 11: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49日讯 医美服务在线平台新氧(Nasdaq:SY)近日发布2024年全年财报。财报显示,公司2024年营收14.67亿(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1%净亏损5.87亿元(约8080万美元),较2023年盈利2130万美元大幅转亏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3.69亿元(约5060万美元),同比降5.5%,归属于公司母公司的净亏损为6.08亿元(约8320万美元),上年同期的净利为1750万元。

深圳商报在报道《新氧“缺氧”!亏损5.87亿元创4年新高,核心业务下降明显》中表示,这是新氧集团近4年来亏损最大的一年,2021年和2022年其连亏两年,2023年扭亏为盈,直至2024年再次陷入亏损境地。新氧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2.8亿元(约3840万美元)到3亿元(411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7%12%

财中社报道《新氧转型阵痛持续:5.4亿元巨额商誉减值加剧亏损》显示,2024年,新氧核心业务——信息及预约服务收入同比锐减19.3%9.295亿元,反映医美机构付费意愿下降。化妆品销售带动医疗产品收入增长10.3%3.68亿元,品牌美容中心延伸服务拉动治疗收入增至1.69亿元,但未能抵消主业萎缩。第四季度医美设备订单减少致医疗产品收入再降15.2%。截至2024年底,新氧现金储备同比减少6.6%12.53亿元。公司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继续下滑5.7%-12%

证券之星报道《新氧净亏5.87亿!子公司商誉减值吞噬利润,押注线下能否扭转颓势?》显示,新氧解释称,其净亏损的主要原因为对旗下子公司武汉奇致计提的一次性商誉减值费用5.4亿元,以及公司对自营美容中心网络的持续投资。以医美社区平台起家的新氧近年面临线上流量见顶、用户增长瓶颈的压力,致使公司核心收入承压。2021年公司斥巨资收购武汉奇致84.49%的股份,切入医美器械领域,202411月,公司还官宣推出轻医美连锁品牌“新氧青春诊所”,布局线下直营店业务。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徐自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5股市 > 股市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氧2024亏损5.87亿创4年新高 商誉减值加剧亏损

2025年04月09日 11: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49日讯 医美服务在线平台新氧(Nasdaq:SY)近日发布2024年全年财报。财报显示,公司2024年营收14.67亿(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1%净亏损5.87亿元(约8080万美元),较2023年盈利2130万美元大幅转亏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3.69亿元(约5060万美元),同比降5.5%,归属于公司母公司的净亏损为6.08亿元(约8320万美元),上年同期的净利为1750万元。

深圳商报在报道《新氧“缺氧”!亏损5.87亿元创4年新高,核心业务下降明显》中表示,这是新氧集团近4年来亏损最大的一年,2021年和2022年其连亏两年,2023年扭亏为盈,直至2024年再次陷入亏损境地。新氧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2.8亿元(约3840万美元)到3亿元(411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7%12%

财中社报道《新氧转型阵痛持续:5.4亿元巨额商誉减值加剧亏损》显示,2024年,新氧核心业务——信息及预约服务收入同比锐减19.3%9.295亿元,反映医美机构付费意愿下降。化妆品销售带动医疗产品收入增长10.3%3.68亿元,品牌美容中心延伸服务拉动治疗收入增至1.69亿元,但未能抵消主业萎缩。第四季度医美设备订单减少致医疗产品收入再降15.2%。截至2024年底,新氧现金储备同比减少6.6%12.53亿元。公司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继续下滑5.7%-12%

证券之星报道《新氧净亏5.87亿!子公司商誉减值吞噬利润,押注线下能否扭转颓势?》显示,新氧解释称,其净亏损的主要原因为对旗下子公司武汉奇致计提的一次性商誉减值费用5.4亿元,以及公司对自营美容中心网络的持续投资。以医美社区平台起家的新氧近年面临线上流量见顶、用户增长瓶颈的压力,致使公司核心收入承压。2021年公司斥巨资收购武汉奇致84.49%的股份,切入医美器械领域,202411月,公司还官宣推出轻医美连锁品牌“新氧青春诊所”,布局线下直营店业务。

(责任编辑:徐自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