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指期货交易破除七大误区
|
|
|
|
|
|
误区1满仓操作能挣大钱
由于股指期货交易采用保证金交易,具有放大效应,有些投资者误认为满仓操作可以赚大钱。却忽略了当行情反向变动,导致可用资金出现负数时,保证金杠杆效应同样使得亏损也放大了。宣讲团强调:股指期货交易必须坚持风险控制为先,切忌满仓操作。
误区2盈亏计算与股票类同
许多投资者此前普遍认为股指期货的盈亏计算与股票类同,没有结算价的概念。宣讲团强调:期货交易中的当日结算价是指某一期货合约最后一小时成交价格按成交量的加权平均价,是用于计算浮动盈亏的,而浮动盈亏又是决定保证金追加多少的理念。股指期货结算价与股票收盘价存在明显差异。
误区3股指期货可以“炒新”
我国股票市场新股或者权证在二级市场初次上市时,常常会出现被“爆炒”的现象。因此,不少投资者认为,股指期货作为金融衍生品上市,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易品种,会像新股或者权证一样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宣讲团强调:股指期货并不具备上述特征。特别是股指期货价格不太可能偏离股指现货价格太远,股指期货套利行为有助于股指期货价格向现货市场股指价格收敛。是投资者明白股指期货理论上无限大规模的“供应量”,一般不会像新股和权证上市初期那样有时会出现的“爆炒”情形。
误区4“捂着”总能“解套”
不少投资者会前仍抱着在股指期货市场如果亏损,仍像买卖股票一样“捂着”等待“解套”。宣讲团强调:股指期货交易实行的是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当日结算后,投资者保证金余额低于规定水平时,将被通知要求及时追加保证金,否则将面临被强行平仓、乃至爆仓的巨大风险。而且股指期货还有到期交割制度。到期后该合约将进行现金交割,投资者不能无限期持有,当发现自己的持仓方向与市场背道而驰时,要果断止损,不能期望像持有股票一样长期“捂着”等待“解套”。
误区5保证金交易制度降低了入市门槛
由于股指期货交易采用保证金制度,用较少的资金就可以买卖一手金额比保证金大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合约。因此,许多投资者误认为,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要比参与股票交易的入市门槛低得多。宣讲团强调: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比参与股票市场交易的入市门槛要高得多,买卖一手合约要准备的总入市资金应在20万元以上。
误区6股指期货投资损失仅以保
证金为限
由于股指期货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效应,有些投资者误认为一旦行情有利,可以赚取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利润;一旦行情不利,损失的也仅仅是这点保证金。宣讲团强调:股指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制度在放大盈利的同时也放大了亏损。一旦资金管理不当或者行情发生不利变化时,投资者持有股指期货头寸不仅会把保证金亏光,甚至还会倒欠期货公司的钱。这种暴仓风险是股市投资所没有的。
误区7股指期货投资与权证交易
类似
由于股指期货交易与权证交易均采取的是t+0交易制度,因此有些投资者误认为股指期货投资与权证交易类似。宣讲团强调:股指期货具备保证金制度、强制平仓制度等四大特点,与股票、权证、商品期货等品种具有明显的不同。
中国证券报 |
|
|
|
中国经济网声明:本频道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来源:金融界 |
|
相关新闻 |
|
|
|
|
|
|
|
|
|
|
热点新闻 |
|
|
|
|
频道精选 |
|
|
|
|
财富世界 |
|
|
|
|
|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