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水股指期货 实盘宜早不宜迟
|
|
|
|
|
|
去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金所)正式挂牌成立;10月30日启动股指期货仿真交易。期间,经注册申请获得交易资格的客户最高峰时近5万人,日均成交最多达到30万手。
期间,按照个人的偏好,我参与了四个上市合约中的两个。仓位五成,收益中等;不算高,也不算低。但我却可以感觉,中金所的仿真交易,虽然最大限度地接近了实战,然而也确实在交易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究其所以,无论是交易者的交易风格,还是参与者的交易素质,交易者的资金管理水平,均暴露出一些问题。
有关“交易风险”
事实上,对于投资者而言,仿真交易是一次相当好的演练。但是,这种仿真,毕竟只是“虚盘”,而不是“实盘”,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比如有些投资人,会因“虚盘”中“大获全胜”而“沾沾自喜”——其实这是“期盲”的表现;只有每一块钱都“用足”,从来不让资金空起来,才能达到他们那样高的收益率。如果是实盘,这些人即使对市场判断正确,恐怕也赚不到什么钱;一旦失手,肯定“爆仓”,绝无逃脱的可能。
虚盘的资金是模拟性质的,故有些投资者忽视最基本的资金管理,忽略“穿仓”的风险。他们既不“止赢”,也不“止损”,长期持仓,一路都与影片《天下无贼》中的那个“傻根”相仿——以0612合约为例,2006年12月“第三个周五”为其到期日,却还有近9万张合约没有“平仓”,令人啼笑皆非。
此外就是盘面波动时,不懂止损。2006年11月24日,0706合约成交量剧增,当天下午14点30分,0706达到6%的“上熔断价”——上海中期3000个账户中的232个账户“爆仓”,1132个账户需要紧急追加保证金。当天空方累计账面亏损在1.5亿元以上,564个账户被强行平仓,亏损比例超过75%。
当然,股指期货本身就是“零和”,有人输,才会有人赢,但波及如此之广,行情如此惨烈,“对手盘”的损失如此之大,是赢家也不愿意见到的结果。因为期货的极限风险会大于保证金的总额,强行平仓后,仍然不够本,赢家与输家于是“双输”,整个交易品种被“破掉”,酿成“327国债”一样的“大事件”。
形形色色的“秀”
另外,交易之中还出现了一些“盘外着”和“昏着”,虽然不多,但也时时见到。
首先,某些帐户明显是“一伙”的,参与仿真交易,完全是为了“做秀”,而对手盘也跟着“秀”。特别是在一些垃圾时间之内。其中的原因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有人要利用这种仿真交易,“塑神、造神”,通过对敲,以牺牲一大批垃圾帐户,伪造出几只“神仙账户”,为自己积累“业绩”与“资本”——也许多年以后,真有人会拿出它来“编故事”:因为在股市中就出现过这种人,以至于有一个“疑似股盲”的人,竟然被捧为“巴菲特式的中国股神”。
其次,是有些业内的高手,专炒冷门。在实盘交易中不敢做的,在虚盘中却可以放手地做。哪个合约交易量小,或是哪个合约的波动大,就专门凑进去“起哄”。以至远期合约的交易量,超过近期合约。
但即使如此,在远期合约中,仍然有人满仓交易,赚的暴赚,亏的巨亏,“神仙账号”大多出自这一合约,但这种为了“上榜”、为了“造神”而进行的“秀”,殊不可取。
实盘宜早不宜迟
事实上,虚盘毕竟不是实盘,维持这个虚盘交易,同样是不负责任的。对此,我个人的意见,是尽快推出实盘交易,宜早不宜迟。
首先,虚盘交易的资金是有限的,不像实盘,会存在着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投资者在真实市场中,会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对市场进行操纵,会出现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多空搏杀”。
其次,“流水不争先”。虚盘交易中,不存在期货合约的流动性风险。而在实盘中,流动性风险却是非常真实的。市场因此会出现较大的振荡;并给一些投机资金和短钱热钱,提供足够的“上吊绳”。
其三,由于虚盘交易相对独立,没有实盘中的“生死交割”,没有现货市场中的“联动效应”,形成交易价格的进一步“失真”。当前虚盘的价格,特别是远期合约的价格,经常存在超限升水(或贴水),从而失去了指数期货的“询价功能”。
其四,虚盘是在上证指数的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大盘走向为“单边趋势”的背景之下推出的;今后如果出现复杂的双向市场,市场的卖压,瞬间释放,只有实盘才能锁定利润,完成“套保”和“套利”,从而对冲市场风险。(缥缈) |
|
|
|
中国经济网声明:本频道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来源:上海证券报 |
|
相关新闻 |
|
|
|
|
|
|
|
|
|
|
热点新闻 |
|
|
|
|
频道精选 |
|
|
|
|
财富世界 |
|
|
|
|
|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