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期货研发已进入收官阶段 监管协调保驾护航 债券滚动报道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财经频道 > 债券 > 债券滚动报道 > 正文
 
国债期货研发已进入收官阶段 监管协调保驾护航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0月08日 10:06


    1995年2月23日,上海国债市场一度出现异常震荡,327品种成交金额占了期市总成交额近80%。对此,上交所发布紧急通知称:当日16∶20以后的国债期货327品种的交易存在严重蓄意违规行为,故该部分成交不纳入计算当日结算价、成交量和持仓量范围。2月24日,上交所对国债期货交易采取了涨跌停板制,加强持仓限额管理,严禁相互借用仓位,控制持仓合约使用结构等措施。

    5月1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国内第一个金融衍生产品就此夭折。

    期待监管协调机制

    “监管层能否有效控制国债期货的风险现在还无从得知。”王兴俊认为,除了这一因素,国债期货复出的最大障碍是我国金融行业部委之间缺乏协调。

    而对此,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日前曾表示,我国正在尝试建立中央银行、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

    坊间盛传,这一协调机制将成为年底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议题。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至今仅举行过两次,每次都伴以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内的重大政策变动。

    胡俞越分析说,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国内金融业在国内存贷款业务方面深耕了许多年,根基牢固,国外金融机构短期内不构成威胁。但是,“外资金融机构压根就没看中这块业务”,“这些传统金融业务在国际金融机构眼里利润有限,缺乏吸引力。相反,他们长期关注的各种金融衍生品业务量和利润空间都是传统业务的几倍。”

    胡俞越认为,眼下恢复国债期货交易的最大阻碍是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而协调机制可以缓解此症。

    一些部委间的内部消息亦显示,将来考虑推出的汇率期货同样受制于部委之间的协调不到位。

    财政部财科所金融研究室研究员杨元杰分析说,2006年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金融行业继续实行暂不开放政策的最后一年,因此,中央层面必须在今年内有效解决好金融业开放后如何进行有效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他表示,新的协调机制如果能够尽快产生,不仅有助于我国应对国外金融机构的强势渗透,也将有力推动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