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试点 缘何呼声高却没人气
|
|
高璐 |
公司债和第二批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推行无疑给2007年的债券市场注入新鲜血液。不过同样受到加息,“摇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市场呼声很高的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试点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仅已经发行的2只公司债和4期资产证券化产品进入二级市场后基本全部“石沉大海”,目前已经公布公司债发行计划的20家公司在发行2只公司债后,发行进程也暂时陷入了僵局。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资深分析人士指出,限制公司债、资产证券化试点产品交投活跃度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缺乏此类产品的投资者。那又是什么因素限制了刚刚上市、或者仍在试点推行期间的新品种的吸引力呢?
一位来自上海大型基金公司的债券资深研究员告诉记者,在目前新股发行的密集期,非银行机构有更高收益的打新投资品种,相比之下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产品收益率很低,新品种缺乏吸引力;另外,现在机构对于流动性的要求也很高,上述两个新品种冻结资金时间长,二级市场交投冷淡,流动性仍然很差,所以金融机构实际参与的热情很低。
同时,上述基金公司研究员也表示,目前保险行业的现行规定,保险机构对于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等产品的投资还仅仅局限在有担保范围内,商业银行项目债担保的叫停无疑对上述新品种主要配置需求群体之一的保险公司“高筑门槛”。
不过据记者从保险机构了解,保监会已经对部分保险公司下发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投资无担保公司债企业债等产品的征求意见,业内对于保险机构有望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保监会放松保险机构对无担保公司债券的投资限制将成为必然趋势基本达成一致。申万研究所固定收益部分析师屈庆指出,公司债、资产证券化试点的顺利推行将依赖于整个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完善和快速发展,而无担保制度的破冰将为这个进程带来动力。此外,接受记者采访的城商行交易员还呼吁,应当进一步加快银行间、交易所市场的融通,为市场注入新鲜投资血液,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投资主体受限的问题。
|
|
来源:
证券时报 |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
|
|
|
热点新闻 |
|
|
|
|
|
|
财富世界 |
|
|
|
|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315、8089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