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章指出,经济过热增长中最大变量即外汇储备过快增加,成为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下一步应从解决调控的有效性着眼,抓住这个关键变量。
据中国证券报9月14日报道,分析文章认为,既然本轮经济过热增长中最大变量即为外汇储备的巨额增加,并成为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那么从解决宏调措施的有效性着眼,就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变量”对症下药,从而才能彰显成效:第一,解决外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二,顺势改革和调整不合理的财税体制。第三,控制房地产热潮在于打击投机需求。第四,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第一,解决外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应重新审视中国的结售汇制度,这是中国外汇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应该说:这种基于中国外汇储备长期紧缺状况而设立的管理制度,在促进中国外汇储备增加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确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2001年以后随着美联储调低利率并逐渐造成美元泛滥、贬值之后,却作用有限,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因为这时期中国外汇管理的背景、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们应该是“管进”重于“管出”,而我们却仍然一味地“管出”。这是我们这种体制设置的不合理性使然。今后改革的方向应该是:
宣布取消强制性结汇,即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居民个人,均有权自由开设外汇账户并实行意愿结汇(强制性结汇的制度安排等于把外汇敞口风险全部集中到国家,这显然是一个无比沉重的巨大负担)。
在当前资本项下外汇管制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内可以强调严格外资投资及准入管理,尤其是外资具有明显的在于收购人民币资产的项目,应予坚决制止,不批准其收购(包括不少外资地产开发商、投资银行、基金公司等大肆收购内地土地及房地产项目)。
在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与中国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可以推行双边本币结算制度,即经双方认可,可以用人民币或对手国的本币进行双边贸易结算。这样可以减少美元结算及储备量,从而一方面能够自然减少货币汇兑损失,另一方面又能够减轻双方因美元泛滥、贬值造成的风险和冲击。
但问题是:至此有人肯定会站出来说:人民币并未实现可自由兑换,如何能做为周边国家的结算货币呢?其实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因为一国货币制度本身都是自己安排造成的,只要我们认可并推行这种新的制度安排,对手国又乐于接受,有什么不可以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必因过于迂腐而自缚手脚。这样做的现实好处还可以消化一部分人民币在国内的过多流动性,长远则有助于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
第二,顺势改革和调整不合理的财税体制。
中国现有财税体制基本上是由计划经济时代延续过来并于1994年进行的一次大改革而形成的,至今已走过十余载,显然有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发展的地方。目前亟需改革的方面,一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企业在各方面尽享国民待遇实现,要尽早解决内外资企业税负不一致的问题,否则即不利于创造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
这就要求:一方面统一内外资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包括其他任何税收)上的不一致,另一方面还要禁止各地为争夺外资投资项目而竞相开出的各种优惠减免税政策。二是尽快合理地减少或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一些高耗能、高耗物、低附加值的产品甚至可以取消、并直至加收出口税。总之,要实行有差别的结构性退税政策。在一般消费品生产加工中中国存在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因而全球出现了一个所谓的“中国价格”的概念。即在全球加工贸易中只要中国参与竞争的行业和产品,价格均会出现大幅下降的现象,与其他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家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价格竞争优势。所以,在多数行业和产品的全球竞争中,中国实际上无须采取出口退税的补贴政策。并且出口退税政策不适当地运用,不仅容易浪费国家财税资源,而且还会造成其他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相当部分利差实际上又被外商所赚取;不仅容易形成产业、产品的低水平重复,而且已明显引发中国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不断增多的贸易摩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