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保险深陷董事长更迭和"凯雷门"双重旋涡 保险滚动新闻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太平洋保险深陷董事长更迭和"凯雷门"双重旋涡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08月04日 08:08
马斌


    利差损之患

    不过,仅仅这样的解释,意味着太保寿险是否被低估仍旧是一桩悬案。

    对此,金文洪称,寿险公司的价值评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需要考虑净资产、每张保单的现有业务价值,以及未来业务价值。此外,还需要考虑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现金流情况。

    “寿险是长期业务,与短期业务有很大差异,业务价值需要在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但是由于对寿险经营规律不了解,五年前种下的可能不是苹果,而是一个越来越大的毒瘤。”对于发生于高利率时期的利差损问题,金文洪这样比喻。

    他透露,出于利差损的考虑,当时在评估太保寿险的时候,将业务以1999年6月为界,分成两块:1999年前的老业务,也就高利率时期的保单,“很多产品根本没有经过精算、没有经过批准就上市了,有的业务的责任期长达20年、30年甚至是50年。”

    这样的业务在当时高利率的环境下尚且可以寻找到短期的匹配资产,但是未来巨大的收益率缺口至今无法覆盖。

    对于当时高利率保单给寿险公司带来的后患,他举例称,当时某寿险公司有一个产品,按不同年龄其回报率不同在16%-18%之间,销售了100万元,由于最长的责任期可能长达80年,最后兑付的责任额达到16亿人民币!

    “这100万的业务,在2005年底需要提取的准备金是2.5亿元,”他说,“往后几年需要提取的可能更高!”

    对于太保寿险的利差损情况,金文洪没有直接透露,却引用了中国人寿公开发行上市时公告的数据。

    “在未剥离1999年以前的老保单时,中国人寿整体的净资产是-1700亿元,而在剥离后,中国人寿净资产是300亿元。”金文洪指出,“换言之,剥离掉的损失有接近2100亿元!”

    他透露,太保当时的老业务量大约是中国人寿的9%-10%,“按比例折算,意味着太保寿险的利差损是多少?”

    “不考虑老业务造成的利差损,单纯考虑新业务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家投资银行的估值是有问题的!”

    揭密入股及价格产生过程

    没有人比凯雷出价更高

    “不了解长期寿险经营的经验,这样做下去肯定完蛋。”金文洪说,在尝到利差损的苦果后,就想到一定要找一家有技术、有经验的国际保险公司合作。

    他表示,引资所想要解决的有两大问题,一是财务,一是技术。而增资扩股、吸引外资的工作就是从1999年开始起步的。

    “当我们财务遇到困难,偿还能力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帮我们承担,因为我们是一家账面上到2005年亏损的公司,中国企业的经验是它没有办法判断是对寿险公司(能否)追加投资。”金文洪称,即使是太保集团,在完成私募后也不敢投太保寿险一分钱。

    由于偿付能力严重不足,2004年-2005年间保监会两次给太保寿险下发预警通知,“限制机构、限制业务,造成大规模业务的萎缩,如果萎缩到最后,就是现金流断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偿付能力危机逼近,引资显然更加迫切。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