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保险 > 社保大家庭 > 社会失业保险 > 正文
 
加快失业保险并轨 政府应增加投入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3年09月28日 10:08
    国家发改委宋晓梧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指出,在东北、西北一些地区,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和矿产等资源枯竭地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的工作难度较大

□本报记者李兆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宋晓梧,近日在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就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失业保险等问题谈了他的看法。

    社保体系需要多层次

    《财经时报》: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您认为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宋晓梧:需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调整城镇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目前,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养老保险方面。许多地方相同工作经历的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养老金比在企业的高一倍,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工在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合理流动。因此,应当建立适用于城镇所有劳动者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其次,要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扩大基本保障覆盖面。截至2002年第三季度,中国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分别只占全体国民的18.3%、10.7%和13%,基本保障的覆盖面还达不到国际最低标准(20%),其主要原因是农村缺乏基本社会保障。

    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中,至今仍然是国家基本保障在唱独角戏。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也十分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基本保险制度的改革。

    政府对企业补充保险和职工个人的储蓄性保险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目前,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已经明确给予4%的税收优惠,对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还只在辽宁等地试点区实行。此外,职工互助合作保障和个人储蓄性保障都应当有较大的发展。

    隐形债务问题

    《财经时报》:您认为怎样改变"国家基本保障唱独角戏"的问题?

    宋晓梧: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解决养老保险的隐形债务,做实个人账户。首先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每年拿出财政收入7~8个百分点用于养老保险补贴支出。如果未来20年内,财政用于解决养老保险隐形债务问题的支出逐步提高到10%,就可以基本补足个人账户空账,并大大降低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压力。此外,还应开辟新的税收来源。比如,可以考虑发行养老保险福利彩票、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等。

    其次,实行个人账户的市场运营,确保积累基金的保值增值。应当进一步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职能定位。可以考虑把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基金交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监管;由专门的、相互竞争经营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营运个人账户;保险公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举办基金管理公司或直接承办个人账户基金的运作。

    《财经时报》:由于目前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性,医疗保险下一步如何改革?

    宋晓梧:应该同步推进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这三项改革。

    首先,进一步探索统账结合的医疗保险模式,不宜过早地将医疗保险制度"固化",比如是否可以考虑在政府负责的基本医疗保险中不再设立个人账户,而将个人账户转到补充医疗保险,并适当调整个人账户比例。这有利于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社会共济水平,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成本,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再就是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国医疗机构的所有制结构需要大幅度调整。这一结构调整完成后,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支持才能确保,补偿到位,长期存在的以"药养医"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弊端就不难解决了。

    加快失业保险并轨

    《财经时报》: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的工作目前进展怎样?

    宋晓梧:应当说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非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地区,并轨工作难度不大,但在东北、西北一些地区,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和矿产等资源枯竭地区,并轨工作难度很大。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并轨工作的投入,最大限度减少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

    《财经时报》:您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有什么看法?

    宋晓梧:社会保障筹资水平和支付水平,影响到职工的收入预期和支付预期,从而影响到社会消费需求,对宏观经济的波动产生放大或抑制作用。应当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有关社会保障项目的改革实施力度。

    近一阶段,对原来国家包揽过多的国有单位职工,要适时增加缴费水平。但若考虑到通货紧缩影响,可以适当放慢增加职工缴费的实施力度;宏观经济进一步好转后,再加大实施力度。第二,对原来没有被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群体,应适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来源:财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