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四大举措可应对M2过快增长

2013年06月03日 07:48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一般商品市场上并未形成价格趋高的强劲动力,但是却一直是我国高房价的推手。我国社会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更多地流向房地产领域,是较大的隐患,需要高度重视。

  ——宗良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宗 良

  今年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103.26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6.1%,较10年前翻了5倍多。同时,M2与GDP比重接近200%,远高于美国的67%、欧元区的95%、日本的174%和英国的133%。M2/GDP比重较高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多因素

  造成货币供应量高增长

  应该承认,中国货币供应量M2增速过快的现实,但也应分析造成M2/GDP比重较高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和阶段是引发货币供应量偏高的基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货币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货币需求不断增长,这也是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中国投资驱动型经济占主导,经济高速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本身需要高投入,需要依靠贷款。加上我国投资的效率较低、占用货币量大,金融业交易成本高、转换机制效率低,需要提供的货币量更大。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制造业升级、城镇化带来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基建投资等依旧是拉动投资的主要力量,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货币供应量居于高位。

  二是较高的储蓄率对高货币供应量形成了有效支撑。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医疗、教育、养老等预防性支出占比较多,加之国内的投资渠道单一,居民储蓄倾向偏高,居民储蓄存款平稳较快增长。2012年末我国国民总储蓄率高达52%,居民户存款已经达40万亿以上。高储蓄率所产生的大量存款为银行贷款投放进而为存款和货币供应量较快增长提供了支持。

  三是信贷增长过快、外汇占款以及部分影子银行是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主要表现为信贷增长过快、外汇占款增加较多,前者是主动的,而后者则是被动的。

  另外,国际经验表明,间接融资比重较高的国家,M2占GDP的比重往往也会偏高。由于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是以银行体系为主导,通过高储蓄积累资本来支持经济发展,这必然形成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扩张。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新增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不断降低,目前已经下降到不足50%,这说明M2增量部分来自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增大,比如信托贷款与债券融资从几年前的较小规模,发展到今年3月分别占社会融资总量的17%、16%,这在一定程度上是M2过快增加的因素。

  关注货币供应量中的

  一些不可比因素

  一是各国M2存在一些不可比因素。中国的广义货币M2中一些统计项目,属于美国等西方经济体的M3范畴,我国的货币供应接近美国的M3,而美国M3/GDP的比重高达300%,因此,简单从M2以及M2/GDP的比重认定中国货币量较高可能存在高估的成分。

  二是存款准备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因素。事实上,中国货币供应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沉淀的,并未进入流通环节,比如约20万亿元的存款准备金以及央行发行的票据,这些资金都不进入实际流通。因此只有在M2中剔除这部分,才能更加准确地估计真正发挥货币职能的部分,否则可能会导致误读和高估。

  增长偏快或带来三大后果

  一是M2增长产生作用的机制。M2的过快增长最终将在经济中得到反映,要认真分析其发生作用的机制。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要注意分析未来可能的新增资源,这些资源的货币化需要相应的货币支撑,以此为基础的货币供应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要分析偏多的货币供应流向了那些领域。一般说来,流进消费品领域一般会推高CPI,进入大宗商品领域一般会推高PPI,如果进入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将推高资产价格。

  二是M2增加会加剧未来通胀的担忧。M2流入生活必需品领域和大宗商品领域,将会推动物价上涨。M2过快增加将加剧对我国未来通胀的担忧。但总体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还将有大量的土地、房地产等资源需要货币化,必然吸收大量的货币。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工业品多数处于过剩状态,即使货币进入,也难以推高价格。可见,M2的增加并未形成消费需求的大量增长,M2与消费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强。今年4月的PPI为-2.6%,形成2.4%的CPI的主要因素是食品价格的上升。因此,笔者认为M2的快速增长与通胀的相关关系并不是非常明显,通胀率将保持在可控的水平。

  三是M2可能推高房地产和资产价格。目前中国大部分资金都聚集在储蓄和房地产领域,并未进入消费市场,高货币化带来的后果不是高通胀而是资产价格泡沫。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一般商品市场上并未形成价格趋高的强劲动力,但是却一直是我国高房价的推手。我国社会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更多地流向房地产领域,是较大的隐患,需要高度重视。

  四大应对措施

  面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加以防范。

  一是坚持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所需的较低货币供应政策。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大,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未促进实体经济的扩张,这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困难。货币政策作为一种总量调控,需要维持货币供应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未来货币政策应维持稳健,不宜过分宽松,以低限为宜,控制在13%左右或更低。短期内,央行应更多地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加以调控。存款准备金率保持在相对高位,根据外汇占款的变动情况进行微调。在主要发达国家利率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我国利率水平不宜过高。我国目前的公开市场操作的标的物是央票,发行基础是外汇占款,不是标准操作,有一定的缺陷,应该向国债方向发展,如此即可考虑调降存款准备金率。

  二是保持社会融资总量的合理增长。在管理控制新增信贷的同时,也应注意控制社会融资总量的过快增长,尤其是一些与信贷类似的融资途径的发展。非信贷社会融资的发展应当稳妥进行,短期内发展过快可能蕴含较大的金融风险,比如信托等。

  三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引导部分资本流向资本市场。这也是我国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平衡的需要。应注意推进资本市场改革,规范金融市场,丰富金融产品,支持固定收益市场的发展,鼓励多种融资方式的崛起,在实现有效降低M2增速的同时让整个金融体系更具竞争力,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

  四是稳步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汇率弹性,实现双向良性浮动,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轻外汇占款增长对M2总量带来的压力。要注意管理人民币汇率预期,避免形成较长时期的单向升值或贬值趋向。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