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型企业最有优势的领域不是制造业,而是金融服务业,随后是初级产品、建筑业
●中国模式“背离”世界规律:从基础产业,到金融服务业,到制造业,再到非金融服务业,而非依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面对新兴经济体竞争,美国大企业损失远远超过欧盟
对于任何结论,首先要保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中国公司崛起为全球领袖的故事已被世人熟知,明显驳斥了几年前西方国家的傲慢评判,他们宣称中国没有能力建设国际性知名企业和全球性品牌。然而,不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带来错误的结论而不自知,因此必须非常小心,选取非常可靠的对比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常见的双边对比、500强对比都不能提供足够样本进行如此宏观的国际对比,除非全球2000强做样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结论的科学性。
中国在全球2000强中的数量、收入、利润率三大指标显示,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见证了中国企业国际地位的巨大提升:截至2013年,中国在2000强中的数量增加约2倍,达到149家;收入比重增加约4倍,达到8.5%,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利润比重增加约3倍,达到12.9%。
因此,通过总体分析可以发现,大力宣扬某些个别企业——例如苹果的优秀表现,不能掩盖全球竞争趋势变化的基本事实。总体而言,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美国遭受的收入损失远远地超过欧盟企业。
然而,必须对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做出系统深度分析,不仅要明白优势,更要准确衡量中国企业的弱点。
尽管总体上,拥有8万亿美元营业收入的中国500强企业,拥有美国500强企业约2/3的收入和资产。然而仔细研究,在全球领先的大巨头中,中国企业相较于美国仍然明显处于弱势,尽管已经取得了快速进步。
除了总体趋势分析,针对具体行业分析结果也很惊人——中国经济“背离”全球普遍规律的发展模式。尽管中国被普遍认为是制造业经济体,然而中国制造业产值从来没有超过美国20%以上,更何况,中国制造业产值不仅来自本国企业,还有很多跨国公司,因此必须分清这两个概念——“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地位,与“中国本国制造业”的地位。
中国本土制造企业无法感到骄傲。尽管中国本国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在全球2000强的收入比重从2007年的0.5%提升到2013年的4.2%,但这个地位不仅弱于美国的31.7%和日本的17.8%,还弱于德国的8.8%和法国的5.0%。更何况,制造业中,只有两个领域,中国占全球市场比重得以超过5%——生产资料(12.7%)和耐用消费品(5.2%)。
与制造业相反,中国在全球金融业中表现强劲,拥有全球金融业收入的12.7%,仅次于美国。而将金融业进一步细分,中国在全球银行业收入中拥有17.7%,地位全球第一,超过美国。金融业利润率方面,中国同样也是全球第一。
而作为服务业的另一重要方面——非金融服务业,如零售、旅游、媒体、酒店等,中国仅占全球的4.0%,甚至低于制造业水平,而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非金融服务业中占比43.7%。
因此,日常盛行的认为中国服务业占全球7.9%的观点很不准确,因为这种观点将中国服务业中两个处境截然相反的领域混为一谈,造成人们认识不清。要清楚看到真实情况,必须将中国服务业分为金融业和非金融服务业,前者很强,后者很弱。
除了金融业,中国企业在全球拥有强势地位的是相对较小的领域——建筑业,该领域中国企业全球第一;以及初级产品如采矿、基础金属、电力、天然气、水务等,这个领域中国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企业集团方面,中国地位弱势,但由于全球大集团在全球2000强的营业额中只占2.5%,所以中国在企业集团方面的弱势不算很严重的问题。
从以上所述的大公司趋势可以看出,作为各个国家发展主力的大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遵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先发展第一产业,再依次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而是拥有中国自己独特道路:基础产业,到金融服务业,到制造业,再到非金融服务业。笔者发现,巴西、印度也遵循同样规律——发展中国家这样的独特规律使得全球普遍规律受到了质疑。
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这一独特发展模式拥有明显的逻辑规律,完全符合中国宏观经济在全球的地位。中国可用于投资的金融资源已经远远美国:根据可进行国际对比的最新数据,2011年中国总储蓄量是3.6万亿美元,美国刚好是中国的一半,即1.8万亿美元。由于储蓄资本是金融领域的“原材料”,中国庞大的储蓄资本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金融业在全球具有如此强势的地位——特别是银行业,中国的银行业是全球最大的,因为银行业与“钱”最直接相关。
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地位的迅速提升正来源于此——中国庞大的储蓄量。中国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全球第一,就已经把中国金融企业“供上”了全球第一的“宝座”。这种宏观经济上的金融优势,也成为中国企业在其他领域的优势——通过技术的发展(包括独立研发和兼并收购),以及管理技能的提升(包括自身规模扩张和国际化)。于是,上文提到的中国及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规律就很好理解了:金融业发展在先,制造业和非金融服务业在后,而后者目前与外国企业相比仍然相对较弱。
总之,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地位的快速提升令人惊讶,但同时纠正日常错误的观念,准确理解中国企业的变化很有必要:首先,中国企业在金融业中较有优势,而制造业和非金融服务业较弱;其次,停止继续将“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不将“金融服务业”和“非金融服务业”这两个具有天壤之别的领域区别对待。
(作者:伦敦市前副市长,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编译:本报见习记者 陈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