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云雾缭绕中的无量山渐渐揭开神秘面纱,展露延绵、伟岸的身影。
“如果没有邮政储蓄银行的无抵押小额贷款,我根本没本钱做茶叶生意,当时就连小孩的学费都交不起。”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镇河西村村民张丽芬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茶叶是无量山的一大特色产业,邮政储蓄银行的无抵押贷款就像一场及时雨,她才赶上茶叶产业的发展契机,做起了茶叶生意。现在,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宽裕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张丽芬只是邮政储蓄银行云南省分行推广普惠金融的一个缩影。
“大力推广普惠金融,让更多边远贫困地区农户也能享受到正规金融服务,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邮政储蓄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夏小平表示,该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致力实施普惠金融服务,积极承担“三农”金融服务职能,全力支持当地地方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该行已累计发放零售类贷款14.63万笔,金额219.41亿元。
小额贷解锁贷款难
无需任何抵押物的小额贷款让广大农户贷款不再难,为“三农”发展注入资金动力
“多亏有了邮储银行的贷款,我才有资金扩大大棚种植面积,走上农业发展致富路,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河图乡官田村村民张治刘颇具感慨地告诉记者,在邮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下,短短1年时间里,他就把豆类、辣椒的种植面积从2亩扩展到了6亩。
据了解,张治刘一家4口人,以前仅靠2亩水田维持基本生活,家里经济条件很困难。2007年,他开始种植大棚豆类,销量特别好。但是,由于没有贷款抵押物,扩大种植规模所需的资金一直没办法解决。
“三到五名农户组成一个联保小组,不再需要其他担保抵押,就可以向邮政储蓄银行申请贷款。”张治刘说,在得知邮储银行保山市分行开办小额贷款业务之后,他第一时间就到营业部咨询农户贷款办理流程及农户联保贷款条件,并顺利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
“近年来,我行推出了农户小额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保证人担保贷款、烟农小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无抵押、贷款难的问题,扩大了农村金融覆盖面,为‘三农’发展注入资金动力。”夏小平介绍。
调信贷化解融资难
信贷结构调整及产品创新,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优化中小企业信贷投向,优先满足创业型、创新型、外向型、配套型、品牌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夏小平介绍,该行自成立以来,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政策和额度,在全省范围内普遍投放小微企业小额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实体经济发展。
邮储银行云南省分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不断创新信贷产品,优化信贷结构,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与服务水平,重点发展“两小一商”贷款。截至今年6月16日,该行“两小一商”贷款余额共占全行零售贷款业务总量的87.61%。
同时,该行还创新了房地产抵押个人商务贷款、工商户小额联保贷款、工商户小额保证人贷款,其“好借好还,随用随取”方式,更能适应小微企业主的融资需求。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该行还将扩大质押物范围,进一步针对当地小微企业实际情况,解决硬担保物不足的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此外,该行还充分利用担保公司反担保方式灵活的便利为更多优质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与云南省资质较好、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进行接洽,为小微企业及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夏小平表示,该行成立之前就有着20多年为农村服务的丰富经验,今后还将根据所服务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出更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产品,更好地提供“支农”服务。其中,中小企业贷款额度不低于年度新增规模的40%。
邮储银行云南省分行成立5年来,还全力支持云南省“桥头堡”建设,先后对省内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资金达1352亿元。未来5年,该行还将积极争取总行在云南新增授信规模不少于800亿元。
多举措确保可持续
依托网络优势、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金融企业若不能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就不是在履行社会责任,而是在增加社会负担,我们必须用商业可持续原则来做好普惠金融。”夏小平说,针对普惠金融业务面临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回报率相对较低,对金融机构盈利性要求构成挑战的现实困境,近年来,该行在大力推广普惠金融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下一步将充分利用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规模庞大的资金优势和百年邮政的品牌优势,以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开展普惠金融服务。
一方面,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储蓄、汇兑、代理保险、便民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构建“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坚定地把小额贷款业务作为邮储银行长期、核心的战略性业务,将世界先进的小额贷款技术和自身实践相结合,破解农村融资服务难题。在产品设计、队伍培养、风险控制等方面,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此外,高度重视国家推行的“新农保”“新农合”项目,充分发挥自身网点优势,与政府部门积极协作,全力做好“新农保”“新农合”的金融服务工作。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实现商业性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时报 余连斌 实习记者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