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自贸区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打开海外投资窗口

2013年10月22日 09:54    来源: 企业观察报    

  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不断提高,呈大步追赶趋势。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对外投资存量突破了5000亿美元,居全球第13位;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了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2012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457个,实际交易金额434亿美元。

  从投资总额和并购项目数量来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已经在世界领先行列。而事实上,我国对外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对外投资还存在差距和一些问题。

  具体体现在:我国对外投资存量虽大幅度增加但目前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2%;存在海外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的问题;存在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存在海外投资并购后企业管理跟不上等问题。

  而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自贸区的一些政策法规是否有助于解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又会为海外投资带来哪些机遇?

  打开海外投资的窗口

  从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往案例来看,缺乏海外并购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对投资目的国文化和法律的了解,已经成为共性问题。通过何种途径能够尽快缩短在这些问题上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准备“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一个窗口和试点。

  首先,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无疑会引来众多国际顶尖企业的入驻,这些企业必定产生技术外溢,中国企业可从中学到先进的技术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其次,准备海外投资的企业可先与自贸区内的外资企业打交道,从中窥探和深入了解、学习外国企业的文化、法律和工会组织等情况,以便在海外投资时先做好功课,降低海外投资和并购及经营的风险;最后,上海自贸区的外资企业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外市场的窗口,提供了一个信息渠道,中国企业在获取国外市场信息方面获得了一条新的通道。

  审批程序有望减少

  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审批制度繁杂、程序比较烦琐,走完所有审批耗时太长,这严重影响了企业海外并购的效率,还可能会失去较好的投资机会。上海自贸区的建立能有效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国务院公布的《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专门提到“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这一方案无疑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减少了繁杂审批程序,带来了较大的投资便利。

  降低融资成本

  我国民营企业占据我国GDP比重达到了60%,但仅仅占我国对外投资份额的30%。民营企业并不缺乏“走出去”的动力,但企业融资问题成为了众多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道坎儿。

  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主要由下述原因造成: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并购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资金支持;在民营企业贷款难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为获得资金,不得不从黑市拆借资金,这种融资方式往往高出法定利率许多,使得融资成本大幅增加,且风险变大。

  上海自贸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到:“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支持在试验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同时,境外金融机构落户上海自贸区,拓展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融资渠道,降低了其融资成本和风险。

  迈出“借力”第一步

  上海自贸区给予中国企业诸多机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企业借助自贸区寻求海外投资机会的第一步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积极入驻,做好海外投资功课。准备赴海外投资的企业可先入驻上海自贸区,与自贸区内外资企业近距离打交道,从中窥探和深入了解、学习外国企业的文化、法律和工会组织等情况,以便在海外投资时先做好功课,降低海外投资和并购及经营的风险。暂无海外投资计划的企业和准备创建的企业也应积极入驻上海自贸区,以便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的政策、享受外资企业技术外溢带来的好处、拓展获取市场信息尤其是国外市场信息的渠道。同时企业置身于上海自贸区这个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上,与高手在一起,也能使自身获得更快的进步,以便有朝一日去国外市场里也能游刃有余。

  第二,勇于尝试,积极利用外资金融机构。中国企业较为常规的做法是向中国的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现在,对于融资相对较难的民营企业而言,可以向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以便解决自身融资难、成本和风险高的问题。当然,由于以前较少有向境外机构借贷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企业充分了解境外金融机构的游戏规则,只有把握了境外金融机构的游戏规则才能从这些机构获得资金,也才能充分掌握这种融资渠道的各种潜在风险。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