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专家:自贸区金融开放应为实体经济服务

2013年11月06日 07:10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席勒之前准确预测到了2000年美国股市繁荣泡沫的破灭。他告诉世人,市场可能陷入非理性繁荣。

  而在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依然良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效果初现。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挂牌成立,更让不少人看到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

  自贸区成立满月,金融开放领域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专访了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以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要为实体经济服务

  “金融很容易超脱实体经济向前跃进,当这种‘非理性的繁荣’最终麻痹了监管层的意识时,就一定无法避免危机的爆发”。孙立坚表示。

  他始终强调,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市场开放“速度”快慢的问题上,也不在于金融 “创新”能力的高低上,甚至金融自由化的 “顺序”安排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坚持做到金融开放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密切匹配的状态。

  提及发展实体经济,就不得不面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此,孙立坚告诉记者,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德国模式,中小银行不仅从事商业项目投资的前期贷款,而且针对企业日后的任何金融需求。

  他进一步举例解释,比如,企业资金账户管理、企业财产保险等,它们都会提供“一站式”的全套服务。从来不会出现,放弃自己擅长的汽车行业贷款,为了谋求客户愿意支付的较高的利息而“移情别恋”,把有限的资金转投到其他不熟悉的行业;更不会自己主动出击,去降低贷款利息,争夺其他银行的客户。之所以他们能坚持稳定的“关系型金融”服务模式,是因为监管部门也会遏制 “靠息差调整”来争抢客户的现象。

  此外,孙立坚也非常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到金融领域,甚至给予银行牌照。“我当然是希望民营银行能够在自贸区内先行试点,然后在全国范围推广开来。很多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可以在自贸区内得到锻炼,专业化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近日不断有消息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将探索“分账管理”模式,在自贸区内注册企业,可以开设FTA账户(自贸账户),部分试点企业还可开设FTN账户(离岸账户)。

  围绕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孙立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达了他认为自贸区最亟待开放或者是最有可能走出的第一步,即人民币的跨境使用。“现在先行先试的是提高投资和贸易便利性的结算、资金账户的管理、转账等。这些是以前做不了的,但是现在只要是为跨国企业服务,就都能做一些资本账户下的自由流动。”

  但他同时也表示,虽然人民币结算支付业务的对象在拓宽,但是对于跨国企业的资金是不是能由境外渗透到区外境内(把资金由境外打进境内),这个现在可能还有些困难。

  在孙立坚看来,上海拥有如此之多的跨国公司,人民币资金进出业务相对来说是上海的优势。不过孙立坚也坦言,国家对这块业务的监管也是非常严格,不一定能把这块业务充分放开。

  “当然在细则出来之前,一切都还只是揣测。”孙立坚认为,自贸区内的金融开放,不论是离岸业务还是资本账户的放开与管制,都是为企业的投资和贸易提供便利化。所以不能期待金融的全方位的管制放松,现在就是在对投资和贸易形成不方便的障碍,率先放开。

  放开力度需要掌控

  目前全球离岸金融中心有60多处,主要分为四种:以伦敦和香港为典型的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中心,以纽约、东京以及1998年前的新加坡为典型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以马来西亚的纳闽岛和当前的新加坡为典型的内外渗透型离岸金融中心以及以巴哈马、开曼群岛为典型的避税港型。

  对于未来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孙立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们希望将来上海离岸金融中心是往内外渗透型发展,即分别设立离岸、在岸账户,但允许资金可以在一定限额内相互渗透”。

  不过,孙立坚也直言,内外渗透型离岸金融中心仍应该以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为基础。“现在我们的做法还是从分离型开始。一是要考验我们的监管体系,如果存在着价格的洼地一定会有资金寻求套利,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内地,或者内地渗透到自贸区。二是也让监管层适应在分离型过程中出现的渗透型资金流动所带来的风险,对这样特征的风险了解了以后,分离型就放开成渗透型,国家就知道监管重心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国家需要一个监管完善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央行关于自贸区的细则当中,让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分离型的人民币离岸模式先推动,等监管的程度完善后,可能再把离岸业务从分离转向渗透。”孙立坚认为。

  在今天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战略进入到一个全面推动阶段之际,孙立坚提醒,“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我们需要谨慎地开放,不要一下子什么都开放”。

  “当然最关键的还在于,当开放度提高的时候,有没有能力把金融可能会出现的像脱缰野马式的情况给遏制住,紧紧地套在实体经济上,唯有做到此,金融开放才算取得实质性的成功。”他说。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