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普通会议室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的标配,在内陆中原城市郑州的一家公司,红线蜿蜒的中亚五国地图、俄罗斯地图、法国地图、德国地图满满占据了会议室的几面墙壁。
4个多月前,这家名为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企业,开通了河南郑州至德国汉堡的国际铁路货运班列。这条直达欧洲的通道被誉为“新丝绸之路”,不沿边不靠海的中原腹地打开了走向世界的战略突破口。
“有次开会,一家企业代表不屑地说,中部地区没有像样的物流模式。几个月后他态度大变,现在我们两家合作得特别好。” 谈到这些,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文明颇有点扬眉吐气的意思,他指着会议室悬挂的倒计时日历,上面清楚显示未来几天内将发出的国际班列,“说明河南的对外开放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
坊间评价,古有丝绸之路,今有郑欧班列。“原来河南产品出去转关,现在反过来了,长三角一些过去走海运的企业开始把产品转到郑州。”赵文明说,以前根本想不到,内陆中原会成为物流枢纽和货物集散地。
从郑州出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向西过北疆铁路,到达边境口岸阿拉山口或霍尔果斯、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到达德国的汉堡和杜伊斯堡,全程10214公里,郑欧班列的运行轨迹呈现在地图上像一条贯通亚欧大陆的血管。
“为啥郑欧班列引起国内外轰动?价值太重要了!”赵文明分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市场急需一条直通欧洲的新通道。过去,中国中部和东部对国外的通道只有空运和海运,各自局限性明显。而郑欧班列运行时间16天左右,比海运少25天,比空运节省资金80%,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还缓解了中国向西走向国际的制约。
7月18日第一个班列开行,赵文明注意到,货源稀少,总值仅200万美元,而且70%都是河南本地货,基本是政府引导的功劳。他说:“大家有顾虑,这么远你能运到吗,货物丢了怎么办,时间上有没有保证……核心问题是这件事以前没有过。”但到第二班时,41个集装箱就爆满了,省外货也飙升至70%,最高的一班货值近700万美元,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
变化还体现在货物品类上。刚开始时价值高的货物不敢上,以机电、服装、模具等中端产品为主,几个月下来已覆盖所有品类,赵文明十分自豪地强调:“连电子产品、羊绒等高附加值产品都上了,货源多,公司还有挑选余地。”
“过去都是整柜,把集装箱交给你,现在不少客户是散户,把零散货物送过来,我们组合集聚,真正体现了枢纽作用。”赵文明说,这趟直通欧洲的班列有可能改变河南乃至中国的物流格局,大量货物从全国各地运到郑州,内陆地区产品出口单一流向将发生变革。
赵文明2013年以来开始参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重要配套项目——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的建设。这一年中,他目睹了郑州到欧洲的物流大通道打通,也见证了中东部货物回流、郑州枢纽地位初现的转变。
他十分感慨地说:“越来越感觉省委省政府抓得准,见效明显。河南不沿边不靠海,但建成了直通海外的便捷通道,不仅会促进河南当地发展,对国家安全也十分有利。”
根据规划,除了向西的通道,国际货运班列未来还将向北到蒙古、俄罗斯再到白俄罗斯,下一步向南到东盟各国,在郑州形成多个方向的对外开放平台,不仅辐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还要吸引韩国、日本等亚太区国家,把郑州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的集装箱物流枢纽。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物流平台,郑欧班列初具规模。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对河南打造大枢纽、大物流、大产业,形成大都市,以及对我个人而言仅是开始,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赵文明特别提出,对民生的影响也将很快凸显,老百姓会付出更低成本,获得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