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三板的全国性实验 夯实资本市场三大基础

2013年12月16日 16:18    来源: 新华网     蒋飞

  ——写在新三板正式推向全国之际

  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决定,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的服务范围正式扩大到境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这意味着新三板真正成为一家全国性的场外市场,其对资本市场而言意义重大的各项制度创新也由此具备了更广阔的舞台。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资本市场发生两件大事。头一件是IPO的注册制改革提上日程,第二件就是新三板的正式扩容。前者旨在解决场内市场痼疾,尤其在发行上市环节;后者则是一项大胆的实验,它借鉴了场内市场过去的经验教训,希望在一个新的全国性市场中,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打好制度基础、诚信基础和投资者基础。

  场内市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主板和创业板存在一些不足。其原因归纳起来无外乎中国建设资本市场的基本背景:欧美成熟市场经历两三百年的不断试错,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培育了看似柔软却无处不在的诚信约束,也锤打出一大批看惯风雨、沉稳老练的机构投资者——这些我们都要从头做起,也就难免曲折。

  如今,场内市场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证监会在此次改革意见中鲜明提出转变审核方式,这需要自我改革的巨大勇气。另一方面,新三板作为改革的一块实验田,已经为场内市场向市场化发行、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和投资者买者自负转变积累了不少经验。

  2006年,新三板的前身中关村股份转让系统诞生。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以主办券商为中心、行业协会自律监管的市场组织。去年以来证监会出台多项部门规章,对新三板一贯实行的合规性、非实质审核加以固定。除了存续两年等五项要求之外,新三板市场没有财务门槛,没有行业限制,为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便利。在实践中股转系统公司与证监会密切分工,极大提高了审核效率。国务院此次决定,进一步强调了新三板简化行政许可、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的原则,这也是对新三板制度创新的肯定。

  制度的宽松为中介机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是培育诚信基础的源泉。新三板企业不仅需要基本的改制挂牌服务,更需要券商作为专业中介,帮助企业通过定向发行、股票质押、私募债以及未来的优先股,与资本更有效的对接。而投资者也需要通过券商的推介来了解企业。一手是企业,一手是资本,这是券商作为市场中介最本源的定位。中介机构的信托责任、创新精神,皆源于此。

  新三板设计了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一般的个人投资者无法直接参与这个市场。能进入新三板的应是具备一定资金实力和判断力的投资者,想圈钱不容易,想通过信息不对称赚取超额利润也不容易。进而,新三板的价值创造,就只能依赖于挂牌企业的快速成长、中介机构的优越服务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创新。通过这种正向的激励,才会有一批优质的机构投资者与新三板市场伴随成长。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新三板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国务院的此次决定对这种衔接机制作出了明确的安排:区域性股权市场符合条件的公司,可以到新三板挂牌;新三板挂牌企业中,达到上市条件的,也可向证券交易所申请上市。虽然各个层次的市场具体标准有所差异,但市场机制的要求却无二致。通过有序衔接不同层次的市场,市场机制赖以存在的制度、诚信与投资者基础,将变得更加深邃、宽广。(金元证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 陈永飞 财新《新世纪周刊》高级记者 蒋飞)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