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当前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但因监管不足、商家利益驱使等因素影响,预付卡发行呈泛滥之势,成为消费者投诉“重灾区”,损害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整治。
不少网民称,相当一部分人吃过预付卡的亏。预付卡乱象丛生且多年未见好转的背后,是商家诚信的缺失和政府监管的缺位。购买预付卡即购买消费预期,为此,有必要约束商家的信用,并在预付卡发售和使用中严格监管。与此同时,消费者也要在预付卡消费行为中保护自身权益。
预付卡乱象频仍
“有次一个小理发店刚开业,去过两次,觉得好就办了会员卡,结果没过两个月就人走店空了。虽然只有几百块,可那也是一笔钱啊。”爱在飞途说。
“办过一次给宝宝照相的卡,店员一直怂恿充钱,充的越多卡的等级就越高,照相选择的套餐折扣就越大。当时就充了8000元,结果才刚一年左右,被通知原卡作废,不能再享受相应的折扣。由于没有合同,不能维权。”网民“嫣婕”说。
网民“娄献忠”说,深得商家青睐、某种程度上又能迎合消费者心理的预付卡,乱象丛生已经很多年了。虽屡经消费者投诉,前年又有商务部出台了洋洋洒洒七章42节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但与预付卡有关的各种乱象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网民“周成洋”认为,“预付卡”存在什么潜在危险呢?其一,商家不能如“约”提供后续的服务。其二,消费者留在预付卡里的资金被套牢。其三,进一步诱骗消费者的财富外流。当“预付卡”披着类如会员卡、储值卡等面具进入到消费者手中的时候,事实上也间接地给消费者埋下了一颗权益保护的“炸弹”。
消费者权益难保障
有网民称,有关预付消费卡的消费投诉和纠纷在国内各地逐年递增,也暴露出预付消费卡在发售和使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有网民质疑,不良商家借预付消费方式坑蒙拐骗,众多消费者稀里糊涂,只贪图预付卡的方便快捷。行政法规软弱无力,几成纸面文章。行业协会良莠不齐,自律作用有限。不禁想问:难道只能眼睁睁地束手无策吗?
网民“赵奇艳”说,预付消费卡的消费投诉和纠纷增多,凸显商家诚信缺失,但同时也暴露出有关部门在监管上的缺位。消费者购买预付费会员卡,实际上是提前消费,购买的是一种消费预期。这种预期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果没有一个有效制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很难得到保障。一旦无良商家突然人去楼空卷款潜逃,消费者提起诉讼,法院通过缺席审理,即使判消费者胜诉,但难寻商家踪迹,消费者也无法拿回被卷走的钱款。
严管发售与使用
网民“刘晓阳”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监管的约束无异于隔靴搔痒。解决预付卡的“信用”问题,当务之急,必须在预付卡的发售和使用上加强监管。
网民“娄献忠”建议,应该有一个牵头的政府部门,对预付卡乱象进行综合治理。具体说来,一是要从诚信经营方面做文章,凡因借预付卡欺诈消费者的商家,一律列入信用黑名单,几年内不得从事预付卡业务,不能向银行贷款。二是对涉嫌经济犯罪的,要坚决追究法律责任,决不能让其一跑了之。三是要从舆论方面监督不良商家。四是严查公款购买预付卡,对借预付卡行贿受贿的绝不心慈手软。
网民“周成洋”提出,消费者应当重视自己的权益保护,在办理相关业务的时候要清楚商家的应付责任以及相关章程,并要学会利于用双方的协议效力为自己争取法律的保护。与此同时,媒体也应当担负起自己监督社会的义务,为消费者投诉举报提供渠道,对伤损消费者权益的“侵权规则”予以曝光。
(记者 陈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