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经济转入中高速 股市为何基本面受压

2014年03月25日 07:40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袁 元

  近来股市的持续低迷令业内外人士倍感迷茫,很多人都在猜测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股市的如此表现。不过,一段时间以来,管理层关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判断似乎预示着股市基本面状况堪忧。

  2014年1月份,中央政治局就今后几年国内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判,在科学预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将转入中高速发展”的新观点。这个观点刚一提出,立刻引起国内外经济界的高度关注,很多人都在关注中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发展之后,对全球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程度有多深。

  人们之所以高度关注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是因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打个喷嚏,全球经济就会得上重感冒。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经济基本上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尤其是2008年之后,为了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挺身而起,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拉动全球经济平稳增长的重任,通过实施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计划,挽全球经济狂澜于既倒,中国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攀天柱”。

  不可回避的是,连续十年中国经济的迅猛奔跑,在把中国经济总量提升到全球第二位的同时,其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最明显的就是如今盘踞在七分之一国土上挥之不去的雾霾。环境污染、结构性供求失衡、通胀、房价高企等诸多问题在严重地威胁着国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形成了阻滞作用,迫使中国经济增长逐步减速。

  对于股市投资者而言,单单从字面上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逐步减速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情。我们知道,中国股市最大的牛市发生在2006年到2007年,其主因一是股改带来的政策红利,二是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让上市公司的业绩同步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投资者记忆犹新的“煤飞色舞”行情,完全是拜经济高速增长所赐。因此,受制于经济增长的放缓,股市基本面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投资者对于这种微妙变化的反应灵敏度显然还未提到应有的高度。

  其实,很多投资者从近来各家财经媒体的报道中,已经对经济降温有所感觉。例如“上海最大钢贸商被银行告上法庭”的报道让我们活生生触摸到了钢贸商无以言表的无奈和钢铁产业吨钢利润相当于一根冰棍的寒冷,“杭州楼盘降价”的报道让我们看到十多年一直支撑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楼市已经显现出力不从心的疲态,“环渤海动力煤价格连续7周下跌”的报道让我们发现原本风光无限的煤炭产业也是会亏损的。这些财经报道的背后,告诉了我们一个实实在在的信息,中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已经不是预判,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面对即将到来的经济增长减速,股市并非完全无动于衷,近期股指的弱势盘整就是对此最为直接的反映。但是对于常年鏖战在股市一线博取短差的投资者而言,还需要做出更为迅捷的转变。比如说,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周期性产业像钢铁、煤炭、建材、玻璃、有色等行业的投资价值明显缩水,如果手中持有这些传统周期性产业的上市公司股票,还是先抛了再说。

  严格意义上来说,自打中国股市诞生那天起,其一直处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尽管其中很多上市公司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业绩出现巨幅亏损被划入“ST”板块,但其并不能掩盖整体经济高速增长的事实。这种状况使得国内的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策略都是建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型之下。然而,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这种传统的投资策略是否适用真是要打个问号。

  不适应经济增速放缓的不仅仅是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作为股市稳定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更加不适应经济增速的每一分减缓。整体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细分到各行业上市公司,那就可能是中速增长、低速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像传统的餐饮业和百货业,面对的严峻形势就是负增长。而且,如何在经济中高速增长中寻找到企业生存所需的新奶酪,如何应对经济的中高速增长,都是上市公司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由此可见,面对中国经济即将转入的中高速增长,从投资者到上市公司,显然都未做好准备,似乎还是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都不知道去哪里才能摸着过河的石头,这不能不让我们对今年股市走势感到担忧。股市再扬头需要有注入资金的大举措。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存量”模式主导二季度股市      2014年03月24日
  • · 股市“黑天鹅”出自何方?      2014年03月17日
  • · 三重压力让股市反弹乏力      2014年03月1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